王海運
《環球時報》7月14日刊登了文章《聯合軍演有助于軍事互信》,文章對中俄“和平使命-2009”聯合軍演的軍事政治意義給予很高的評價,筆者深表贊同。但是,文章將聯合軍演上升到兩國將走向“軍事結盟”的高度看待,強調“中國軍隊必須轉變觀念,全面適應盟軍聯合作戰的新情況”,則有可能誤導讀者,似乎中國已經到了需要放棄“長期以來作為國策被堅定不移執行的”、 “不結盟、獨立自主的防御方針”的時候了。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首先,聯合軍演與軍事結盟并無必然聯系。聯合軍演有多種情況:有的是在軍事集團內部舉行的,有的是在友好國家之間舉行的,有的則是關系欠佳的國家為了改善關系而舉行的。近年來我軍先后與多個國家包括與美國、印度軍隊舉行了20來次聯合軍演,難道都是要搞軍事結盟?我軍與俄羅斯軍隊已經舉行兩次“和平使命”聯合軍演,雖然國際間出現過中俄可能走向結盟的議論,但是結盟并未成為事實。當前中俄之間最緊要的任務是,增進政治互信、拓展務實合作,包括軍事安全領域的務實合作,而不是引導兩國走向軍事結盟。
其次,中國對實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方針是堅定不移的。在中國的戰略思維中,軍事結盟不符合后冷戰時代的歷史潮流,也不利于國家的和平發展。中國新安全觀的核心是追求“共同安全”,倡導結伴而不結盟,不以對抗方式而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互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為維護自身安全而損害他國安全。中國今后幾十年的根本性國家任務是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決不能因為參與集團對抗而惡化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
其三,在當前國際格局中,中俄結盟很可能形成不對稱的兩極結構。中俄雖然都是快速發展中的新興大國,但是同時也是發展相對滯后的發展中國家。中俄結盟,即使再拉上幾個中小國家,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相比較,只能組成一個弱極。這種強弱不對稱的兩極結構,不僅不利于兩國的和平發展,而且可能引發新的冷戰,甚至誘發針對兩國的大規模戰爭。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里,中國不存在強敵大規模入侵的安全威脅。至于可能發生的局部沖突威脅,中國完全有能力依靠自身力量予以應對,沒有必要走軍事結盟的道路。
當然,結盟與否不應看成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應更多地看成因勢而定的軍事政治策略。如果國家面臨大規模戰爭威脅,而且侵略者是由多國軍隊組成的軍事集團,那就另當別論。為了將來一旦必要時迅速結成反擊侵略的軍事聯盟,現在的確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礎。那就是廣泛發展戰略伙伴關系,與友好國家軍隊更多地舉行聯合演習,但這不等于現在就應走上軍事結盟的道路。
每逢中俄或者上合組織舉行聯合軍演,西方國家總有一些媒體、政客起勁地鼓噪“中俄要搞軍事結盟”,“上合組織要發展成軍事集團”。他們要么不懂軍事,要么別有用心。因為從演習目標及科目設置都可以清楚看出,中俄、上合組織舉行的聯合軍演都是反恐演習,并不指向任何國家或者國家集團。我們切不可順著這些西方媒體的思路誤導讀者。西方某些勢力也不要逼使中俄走上軍事結盟的道路,中俄結成軍事同盟不會給西方國家帶來任何好處。▲(作者是中俄關系史研究會副會長。)
環球時報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