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學者從左到右依次為:金燦榮、彭光謙、閻學通、王緝思、張維為、崔立如、薛福康、【美】蘭普頓、丁一凡。
余萬里:我們現在走入了一個大外交的時代,國際和國內兩個政局越來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全球化使公眾已經具備了參與外交的能力,互聯網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如果還像過去一樣單純依靠政府的外交已經不夠,這個時候中國外交需要思考怎樣使政府和社會力量協調的問題。需要提供制度保障,使得政府和社會之間建立良性伙伴關系。
彭光謙:過去10年,中國軍事外交完成了由生存外交到發展外交的轉變。
發展利益包含很多內容,例如拓展國家發展空間、確保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重要戰略資源的穩定供應,還有發展所必需的國內的穩定秩序。進入新的世紀后,其他國家即使對我國抱有敵意,也不可能威脅到我們國家的生存了,只有我國的發展利益會受到它們的干擾。這就是我國的軍事外交轉變的主要原因。
現在的軍事外交不再像過去那樣為戰爭服務,為贏得戰爭而努力,而是為了制止戰爭,預防戰爭,維護和平,創造一個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態勢,不像過去那樣是硬實力的補充,而是成為一個理解與溝通的途徑,傳遞信息的渠道,迎來送往的手段,帶有一定的禮儀性,成為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一個有機結合。
周 琪:在改革開放的短短30年里,中國國際形象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越來越以負責任大國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負責任的國家”這個概念最初出現在1997年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克林頓政府在其正式的政策演講中已經注意到,中國政府開始把中國說成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
中國追求和平發展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的努力,確實減少了其他國家對中國威脅論的擔憂。根據2004年11月BBC的調查,在20個國家中有17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把中國的影響看為是正面的,這些數據好于美國和俄羅斯。當前世界主要國家都把結束金融危機的希望寄托于中國。
陳先奎:在參與構建世界新秩序方面,中國做了不少工作,產生了重大的國際影響,但是總體表現并不理想,不夠積極主動,沒有在和諧世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一個具有國際社會主體性和世界價值高度的世界新秩序理念,沒有明確主張一個體現這種核心價值理念的世界新秩序構想,也沒有為此制定一個具體可操作又具有內在統一性的外交方略和外交工作路線圖。
總之一句話,就是中國并沒有準備好也沒有下定決心積極參與構建世界新秩序,甚至還沒有真正把構建世界新秩序作為一種現實可能性來對待。
韓旭東:過去我去部隊時,普通士兵都不怎么敢說話。現在下部隊,很多士兵開始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實際上,是中國軍隊最基層軍事信心的體現。
劉志勤:過去10年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了發聲問題。以前,我們聽慣了外交人員平淡、毫無感情色彩的聲音,老百姓卻始終沒有把真實感受完全表達出來。通過這10年的國際交往,中國學者和民間的聲音開始被國際社會重視。我認為,民間外交和民間的聲音將決定中國未來10年、20年內能否真正成功崛起。中國思想界應該研究,如何把民間聲音有系統、有組織、有目的、準確地傳達給全世界。
張勝軍:和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相對平緩的狀態不太一樣。最近10年好像是河道很窄、河流很急的局面。中國和西方的關系像過山車,剛過一個坎又遇到了一個坎。我們進入一個和西方社會持續時間更長的摩擦期。這個時候中國的外交面臨了非常大的挑戰,壓力驟增。
特別是在2008年以來,中國外交面對的團體和機構增多了,不光是政府。一個全方位的中國外交必須包括三個層面,一個是政府主導層面的外交;一個是社會精英參與的外交;第三就是民間外交。只有三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中國崛起過程中的挑戰。
所以我提出三極穩定的觀點,在國內社會中只有執政者、民眾和精英三者集合在一起,才能支撐起一個法律和權力相互制約的社會,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出現問題。國際社會也是這樣,中國代表一種崛起性的力量,美國是霸權性的力量,歐洲是一種競爭力量。三極的這種競爭意義值得我們深究。
環球時報200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