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愛民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能力,是適應時代對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重視學習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并加以認真借鑒和實踐,開展創造教育,提高語文教學成效。
關鍵字:創造 教育 理論 語文 教學 運用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如何面對發達國家的科技教育優勢和競爭壓力,如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造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因此,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之成為創新型人才呢?
一、教師要更新理念,做創新型教師
培養創新型的學生,教師首先是創新型的教師,有創新意識,秉承陶行知先生:“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理論。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創新價值觀的教育,使他們把創新作為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功體現,認識到自己是創新的主人,而不是局外人、旁觀者;才能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才能大力推進教學活動由教向學的轉變,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形成有利于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形成有利于深入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體系。
二、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不能是單純的傳授知識,也不能是單純的師生之間的知識信息交流,它應是一種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心理學研究表明: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最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陶行知認為:課堂教學“以使學生練習多寡判斷教育之優劣,能使學生有充分討論、參與之機會,方為良師。”但是目前有些教師不注意啟發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忽視課外內容的開放學習,忽視學生在學習知識中的情感和態度體驗,忽視學生的思考交流和創造的傾向,忽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結果造成課堂氣氛的沉悶、刻板、僵化、壓抑,使學生只能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卻解決不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這樣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磁性在學生那里也就不復存在,并且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只有樂觀、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才是發揮創造力的肥沃土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不迷信老師,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特別是與教材和已經形成共識的知識有不同的意見,讓學生有充分討論參與的機會,不要把學生限制到預先設置的“標準答案”中,才能使學生積極探索,銳意創新,才能有自由發揮個性的空間,碰撞出創造的火花。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有機統一的結果。只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才能根據已有的信息從不同交到不同方向思考,從各方面尋求多樣性的答案。要培養發散思維,就要教會學生多角度思考,以求得多種設想、方案或結論。要變思維的單向性為多樣性,特別要打破思維定勢,敏捷靈活地思考問題。鼓勵提出問題,陶行知先生說:“小孩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發問是學生動腦的結果,是學生求知欲、好奇心的表現。這種心理傾向,將推動學生不斷地帶著疑問去思考、研究。語文課堂中,教師既要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更要培養學生會提有價值的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改變傳統的“師問——生答”的模式,盡量避免學生處于“等待——解答”狀態,爭取達到“發現——創新”的目的,在課堂上創造機會讓學生發問,鼓勵學生勇于發表不同見解。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抒發自己的獨特感受。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課程,涉及知識面最廣。從人物形象、作品主題一直到段落劃分、詞語解釋等都可能產生不同的見解,正是求異思維馳騁的廣闊天地。如同“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一篇《長恨歌》的主題就有多種理解:有的認為是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真摯愛情;有的認為寫唐明皇的驕奢淫逸導致國家的衰退等。再如對“荷花與污泥”作文材料,一般人都會贊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但也有學生這樣寫道:其實,污泥更具有令人稱頌的好風格,試想,如果不是污泥提供養料,那里會有美麗的荷花?而且尤其可貴的是,污泥總是一聲不響,從不炫耀自己的功勞,就這么默默地奉獻著,即使千百年背
了個骯臟的惡名,也無意爭辯,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啊!這就是利用發散思維創新的例子。
四、課內外相結合,開展創造性活動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主張‘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行動”即是創造的活動,因此,在語文教學創新中也需要行動,需要有創造活動。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且能形成學生獨立、開放、靈便、多角度的創造個性。語文學科是最適宜開展創造性活動的學科,課內和課外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課堂辯論會、智力競賽、成語接力賽、興趣小組、講故事、朗誦、演講、辯論等,都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只要我們語文教師重視學習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并加以認真借鑒和實踐,開展創造教育,就能提高語文教學成效,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