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學文
數學教學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從備課和課堂教學入手,把“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
一、從備課入手,使教材內容生活化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教育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 這一理論在數學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何根據教材的特點,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讓學生活學、活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呢?
首先,要增加聯系實際的內容,從生活中收集相關的數學知識,把身邊的數學材料引入課堂,給傳統的教學內容注入新的活力。如在講平均數時,聯系生活創設情境,計算本班學生的平均年齡,研究本校每月平均用電量等,充分展現了把“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這一思想,較好地反映了用數學觀點來看待生活中的現象。
其次,要聯系實際增改教材的內容,使其具有時代感,這就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鼓勵學生收集、整理數據,積累一些數學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我們在學習《測量旗桿高度》時,同學們利用陽光測同一時刻旗桿影長、人影長和人高。初步感受了生活中數學的奧妙,而后又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測量教學樓的高度,同學們的積極性高漲,積極探討測量方案,體會生活中如何運用數學。最后同學們又用小鏡子進行測量旗桿的高度,進一步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整節課,學生們“玩”得很開心,“大課堂”氣氛很活躍,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動式課堂,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學習中去,“學習”熱情很高。同學們在不知不覺中圓滿完成了整節課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數學課堂,讓同學們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而且離得很近,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從而增強了同學們主動學習數學的愿望。
再次,要精選在現代或將來生活中具有廣泛應用性的數學知識,豐富現有的教學內容,如估算、統計等,加大滲透思想方法的力度。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應多樣化,用表格、圖畫、文字敘述等形式反映數量關系,提高興趣,培養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二、從教學入手,讓數學課堂生活化
新課程標準改變了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創設充滿生活趣味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1.創設充滿生活趣味的課堂情境。數學是充滿了興趣的學科,數學課堂也應該是充滿趣味的課堂。因此,在上課時我常創設充滿生活趣味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在講“正方體側面展開圖”這節課時,我讓同學們拿出剪刀沿著棱隨意剪開,想一想剪開正方體需剪幾條棱,看一看能剪出多少種情況?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這節非常難懂的數學知識,就在同學的剪子聲中悟出了其中道理。
在講“圓柱和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讓同學們自制筆筒,把手中最漂亮的畫紙,作為封面;從家里拿來廢布頭,給自己做個圣誕帽。同學們非常高興,都夸自己是個巧巧手。數學再也不是難懂的知識了。 正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把深層次的數學思想生活化了。由此可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
2.創設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力求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并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和數學的力量。例如:老師在講平均數、眾數時,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1)有一條平均水深為1.5米的河流,一個高為1.7米不會游泳的人下河有危險嗎?(2)為了籌備元旦聯歡會,準備什么樣的水果才能最大限程度地滿足全班同學的要求?”問題的解答很快引領學生認識到“平均數”、“眾數”的意義和作用。
3.結合生活經驗,在創設活動中學數學。在八年級數學教材學“一次函數”一課中,我首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現在社會條件好了、生活好了,人們過年都給孩子一定的壓歲線。小張準備將平時的零花線節約一些儲存起來。他已有50元,從現在起每月存款12元。試寫出小張的存款與從現在開始的月份數之間的函數關系式。如果我們設從現在開始的月份數為x,小張的存款為y元,同學們會列出一次函數的關系式為:y=12x+50。在八年級數學教材 “實踐與探索”中, 我又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小張的同學小王以前沒有存過零花線,聽到小張在存零用錢,表示從小張存款的當月起每個月存款18 元,爭取超過小張。請同學們在同坐標系中分別作出小張和小王存款和月份數之間的函數關系的圖像,并在圖上找一找半年以后小王的存款是多少?能否超過小張?至少幾個月后小王的存款能超過小張?同學們分別列出一次函數y=12x+50和正比例函數y=18x。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感到數學中的知識有的是我們在生活實際中已經會的,但沒有找到規律,我們可以運用經驗,通過創設活動,把經驗提煉為數學,充實和改善自己的認知結構。
綜上所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接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社會生活,將“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這樣學生才會學得輕松;才能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寓教于樂,使他們樂于探索,始終以積極的態度去參與生活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