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壯宏
摘要: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積極的情感能推動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教師要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去喚其真情,呼其熱情,激之豪情。
關鍵詞:情感 喚真情 呼熱情 激豪情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內在心理狀態,即情感心理狀態。這是由于情感對于人的認識和行為具有巨大的調節和推動作用,只有激起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其產生強烈的欲望。語文較之其他學科來說,更具形象性與情感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僅要用思想和邏輯談話,還要用形象和活躍的情感談話,“以情”感人是語文課的重要特點,情感是語文教學的命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優勢。
一、喚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自清的《背影》令讀者感觸頗深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字字含情,句句蘊情,當
講道:“我拭干了眼睛,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學生已沉浸在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他們靜靜地聽著,細細地體會,趁此,我給他們講述了我生活經歷中的一件動人心弦的往事——父親雨中送傘。“雨中,病后腿腳不靈便的父親撐著把破舊的油布傘,蹣跚地走到教室門口時,我愣住了,鼻子發酸,淚水在眼眶里打轉,接過父親從腋窩下掏出的那把帶有體溫的雨傘,我竟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聲音沙啞了,學生也淚光點點,從他們眼神中,我讀到了深沉的父愛,需用心去理解。父母對兒女的情,是最純樸,最真摯的,通過經典篇目喚起學生的真情,能更好地促使他們理解父母,即在作文時寫出真情實感來。如讀《周總理,你在哪里》,用低沉而緩慢的聲音,注重輕、重音量的變化,通過時而激昂時而舒緩時而遠揚的朗讀,會出現這樣的場面;當讀到全詩高潮的時候,師生的感情再也抑制不住,課堂里會響起悲痛的哭聲……人們會認為,這不是在上課,分明是在深深地悼念人民的好總理!
二、呼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的源泉”,在上《春》這一文時,我用《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引入,課堂上立馬洋溢著一片愉悅氣息,而后,我讓他們閉著眼睛,聽我用輕快的語調讀著:“……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學生臉上一個個露出似花馨香般的微笑,有幾個調皮學生呶著小嘴狠狠吸了一口道:“哇!真是太香了……”趁此,我讓他們口述一段描寫內容,大家你一句,我一句,雖欠斟酌,但也驚于他們的想象力如此豐富。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會產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去把文章所體現的情感傳達給學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體會文章描寫的美的享受,從而逐步受到熏染陶冶。
三、激豪情
誠然,教學中要講究邏輯力量,但邏輯力量有時卻不能“征服”學生,而他們卻往往很難“抗拒”教師那飽含著濃郁熾熱情感的形象談話,這種談話有時可以使學生完全卷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產生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教師在教學中借助于優美的語言,豐富的表情,輔之以手勢等去感染學生,使大家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教育。在講法國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我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于勒叔叔為什么遠離家鄉?②菲利普夫婦為什么急切盼望叔叔回來?③見到叔書后,菲利普夫婦為什么先是驚愕而后逃離?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道:“都是因為錢!”結合黑板上那醒目的“孔方兄”,大家聯系政治上學過的“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之間的理論關系”,指出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更有看過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作品《競選州長》的同學引據論證,聯系現實,鞭辟入里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民主的虛偽性、欺騙性,學生一個個激情洋溢。趁此,我引發他們回憶我們的舊中國——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民主革命戰爭時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翻身做了主人,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正在三個偉人思想結晶的正確指引下,大踏步前進。飲水思源,我們的今天,是社會主義社會給的,是中國共產黨給的,學生們想著、聽著,豪情澎湃,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即而《我是一個中國人》的習作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作家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有這樣一句描寫:“他們的思想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老師要強調這組排比句,再結合課文中三個事例分析,學生就可以深刻地認識到,這一組排比句從品質、意質、氣質、胸懷四個方面,贊揚了志愿軍戰士崇高的思想境界。
有句話叫做觸景生情。景就是境,情和境是緊密相關的,具體的情境可以激發起人們強烈的情感。語文教學就是要把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初中課文《驛路梨花》,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是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代代相傳,情節很簡單,就是“我”和“老余”行路中天黑無處投宿,偶遇小茅屋,結構精巧,通過插敘把十年前后發生的事都集中在一早一晚來寫。如何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使之胸中有“境”呢?關鍵在于教師巧設問題,創設情境。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拿出一張雷鋒畫像,然后讓學生說出雷鋒為人民服務,具體做了哪些事,學生自然回答“給老大爺讓座”、“幫服務員抹玻璃”、“幫山東大嫂買票”等,然后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驛路梨花》,它反映了雷鋒精神猶如潔白的梨花在祖國大地處處開放。學生自然會將雷鋒精神與梨花聯系在一起,把思維集中到雷鋒精神這個主題上,“梨花”的象征意義也就明白了。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我們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去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從一個平靜的狀態,進入一個情感涌動的世界,使之“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觸景則情融于景”,用充滿感情的語言去喚其真情,呼其熱情,激之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