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鋮
表述能力,即表達敘述能力。它是一種綜合能力。更表現為“用”的能力,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上對學生的幾點能力要求都需要通過表述能力表現出來。下面介紹一下我堅持表述能力培養的幾點做法:
一、口頭表述能力的培養
在學校學生口頭表述能力的培養,主要靠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對有限的課堂回答問題時間有意識地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具體做法是:
1.堅持每節歷史課讓l-2個學生限制在2-3分鐘內講一個和課文有關的歷史故事,這樣做既提高他們當眾口頭表述能力,也提高了他們閱讀、概括總結的能力。
2.回答問題條目化。平時要求學生每回答一個問題先要說這個問題有幾條,然后再按順序表述每條的具體內容。而且要求學生還要知道為什么這樣歸類排列。例如回答漢武帝的主要活動問題時,學生必須按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思想文化幾個固定的順序回答每大項中有幾小條,也必須歸納到同類型題中去,回答其它歷史人物時也要按此順序。這樣做就是要給學生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以訓練學生的條理記憶條理表述。
3.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靈活多變的表述能力。在教學中經常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爭辯,如講《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軍閥割據的局面的形成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短暫發展”一節時對書上講到的軍閥割據局面形成的深刻社會根源的兩個結論即“軍閥割據是中國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經濟的必然產物”和“帝國主義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導致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時,針對兩個“必然”引導學生進行爭論。有的同意書上的觀點,有的認為不是必然性而是可能性。持可能性者有的舉例說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都是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經濟絕大多數時間是統一的,只有極少數的時間是分裂割據的;有的說就連袁世凱統治時期都是基本上統一的;有的還說國民黨統治時期也并非分裂割據的局面,可見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不是造成割據的必然性,至于帝國主義他們侵略中國時而勾結時而斗爭,形式不同,但都是為了它們的利益,在多數情況下它們還是愿推出一個共同的走狗,而不是“分而治之”如清政府,袁世凱,蔣介石都曾是他們的共同的走狗,可見也不是“必然性”。通過這種爭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表述能力。
除課堂上有計劃的堅持培養表述能力外,在課外還積極運用各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經常組織歷史題材的演講比賽如每年的“七·一”、“八·一”、“十·一”都組織歌頌黨,歌頌祖國的講演會,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的勝利等重大事件的紀念日都舉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演講會,通過這些活動也提高了學生的表述能力。
二、書面表述能力的培養
1.條目化訓練和口頭表述一樣。回答問題必須條目化,內容多的必須小段答,每小項都必須標上序號,不準不分段不分行答一大片,平時考試時不分段不分行者扣分,表述好的則加分。
2.程式化訓練。每一學科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歷史學科人們的記憶表述都有它獨特的特點,歷史上發生的每一事件,每一個人物的活動都離不開背景、時間、地點、經過和結果這樣的程式。我們表述問題時就得考慮到這些因素。如秦始皇統一全國的表述要求學生要用這樣的程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統一有利于社會的安定,有利于生產的發展。這一回答有三個要點即時間、統一、意義少了哪一點也不完全。如果本條目為1分,少其中一項就扣0.5分,至于你在哪一點上發揮的再多,再具體詳細也是1分。
3.框架化訓練。有些內容復雜、跨度大的問題,學生在回答時不認真審題而是想到哪里答到哪里,隨心所欲的抓住一點去發揮,往往造成重點旁落,或丟三落四。針對這些問題,要求學生必須寫出框架草稿,甚至有時在考試時讓學生只寫知識框架不答具體內容。
4.專題化訓練。堅持讓學生做專題歸納。開始是老師出題目做示范,后來讓學生自己出題目搞歸納,無論誰出題目,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不準抄書上的大段文字,更不準搬用復習資料上的內容。如對中國古代冶鐵情況的歸納:春秋時,鐵器在農業上使用,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風冶鐵;戰國時期冶煉場工匠幾百人,中心是宛和邯鄲;西漢時用煤做燃料冶鐵;北宋時徐州有30個冶坊,工匠4000人;明時用焦碳做燃料冶鐵,中心為遵化;清時廣東一日一爐出鐵板6000多斤。
5.組織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
這是更高一層的表述訓練。在寫小論文時要求學生不僅要用書上的材料,還要用其它史料,并且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我們每年在高二組織一次歷史小論文競賽,出一期專刊。有的小論文史論結合頗有見地。例如課本上對焚書坑儒的評價是:目的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結果是“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有的同學認為這種評價不全面,沒有看到當時奴隸制的分封制與封建中央集權制兩種制度的斗爭。秦始皇在作法上不可取,但它為了維護新制度,維護改革也有必要的一面。再如有的對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戊戌變法成敗原因的探討中,提出變法改革要成功,除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規律,符合人民的愿望等原因外,變法者必須掌握權力,沒有權力就無法突破改革的阻力。通過組織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除提高了表述能力外,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以上有些做法開始似乎有形式主義,或八股之嫌。其實不然,這是有計劃的專門訓練。學生要想表述得好必須有理解能力,有概括能力,有邏輯思維能力,甚至還要有文字表述能力,而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自然產生的,而是需要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培養訓練。這樣做了,學生的表述能力也必定會有所提高,也就會訓練有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