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立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物理研究最新成果的不斷涌現以及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教師應不斷學習,鞏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性地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那么,如何在課堂上把握并應用教學藝術,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呢?
一、創新教學模式,轉變學習方式
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充分帶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幫助學生形成自主探索的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學習。
教師是教學的研究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教法制約影響著學生的學法。因此改革教學模式,轉變學習方式必須從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開始,教師首先必須吃透課程標準和教材,深入研究學生的特點,授課主次分明,適時啟發,講解不要過細,要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探究開拓的余地。其次教學要突出“研究性學習”,努力促進教學互動。具體而言,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盡量不要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應多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比如:在教《導體和絕緣體》一節時,教師首先通過演示,把塑料尺、玻璃珠、硬幣、鉛筆芯等分別接入電路,讓學生注意“看到什么現象?為什么接塑料尺、玻璃珠時燈不亮?為什么接入硬幣、鉛筆芯時燈會亮?由此得出什么結論?”,特別是在做給玻璃珠加熱后導電這一實驗時,讓學生觀察思考看到的現象,“為什么燈泡原來不亮,給玻璃加熱后會逐漸發亮?說明什么道理?”提出這些問題來,讓學生進行各種猜想,再由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索,最后經過學生討論交流,誘導學生思維,歸納概括,得出結論。這樣通過創設情境,激活思維,引導討論,合作交流,就實現了教與學的互動,把教學過程變成了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在這種結合了學生體驗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學會了方法,鍛煉了能力,情感態度各方面素質都得到了發展。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靈感的源泉,通過誘導以及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具,提高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學習熱情,使探究新知的認知活動變成學習的心理需求,變 “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變“苦學”為“樂學”。豐富、有趣、新穎、別致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引發好奇心,激起同學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就會愿意學,喜歡鉆,自主地探索知識奧妙,愉快地尋求知識歸宿,從而喚起更高的求知欲,這對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律的掌握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燒瓶里裝些涼水,在水中放一條小魚,給燒瓶頸上端加熱,上面的水燒開了了而下面的魚依然在游動,必然引起學生的興趣去觀察、思考,去尋找答案。
教師要善于通過演示實驗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起學生不洞悉其中真諦不肯罷休的求知欲。初中學生朝氣蓬勃,愛動性強,好奇心盛,實驗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既得動手,又得動腦,不僅要想是什么?還要想為什么,特別是實驗設計,更能激發同學們的興趣,為此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便會得到迅速、全面的發展。對于物理教師來講,除學生實驗必須全部做以外,還應想方設法自制教具,改造實驗,把演示實驗盡可能多地變成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的機會多一些,使其手之所演,目之所視,耳之所聽,鼻之所嗅,心之所想融為一體。這樣做,一來可加深理解,二來可增強記憶,三來可提高興趣。所以在教具和學具上,可以不必滿足于實驗室的設備,由教師和學生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具和學具。在自制教具和學具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課后做些小實驗。
三、面向全體學生指導
班級授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能照顧到絕大多數同學的因“班”施教,課后還要因人施教,對學習能力強的同學要提優,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課后輔導。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讓所謂的差生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中學階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來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演繹出來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講解知識為主的傳授者的角色,應努力成為一個善于傾聽學生想法的聆聽者。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就必須加強學生在教學這一師生雙邊活動中的主體參與。
四、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
初中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會影響學生高中乃至大學物理的學習和其它學科的學習,學生在小學時習慣于具體的形象思維,他們善于從具體事物中學習,而不善于學習抽象的內容,初中物理概念是進行物理思維和運用物理方法的基礎,是在物理事實的基礎上抽象概括的產物,因此教學中要采用大量學生已具備的感性知識,對缺乏感性認識的則配備演示實驗,并用淺顯的語言和豐富的插圖,以幫助學生思維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
總之,教師的教學應該有法但無定法,關鍵要得法,要根據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實驗條件,因地制宜地去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