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摘要:把現實生活請進數學課堂,讓數學為現實生活服務。使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親歷知識的來龍去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讓學生擁有一雙用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一個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
關鍵詞:現實生活 數學化過程 數學素質 應用意識
應用能力
學習《數學課程標準》,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數學教學實踐,我認為初中數學的關鍵是把現實生活請進數學課堂,讓數學為現實生活服務。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不愿意學,甚至“討厭”數學,主要原因不在于數學的抽象與深奧,而在于教學本身。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進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認知結構主動地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其意義。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主動”,強調課本知識的客觀性,把學生作為知識的存儲器,將從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抽象出的毫無生氣、冰冷干癟的數學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塞進其中,省略了鮮活實在的“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體驗過程。絢麗多姿、五彩繽紛、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現實生活,本來為“賞心悅目、色香味俱全”的數學“美味佳肴”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我們卻代之以毫無生氣的維生素A、B、C、D片(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盡管它們是濃縮著人體所需元素的精華,卻引不起學生的“食欲”。
過分地強調演繹體系、純粹的邏輯方法,也給數學披上了“冷酷”的外衣。強化學生鞏固知識的手段,則是大量的習題演練,演練的重心放在“變式訓練”、“題型套路”上,致使數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脫離,成為獨立于學生生活的外來物。學生不自覺地將數學與“解題”之間用等號相連接。“識別題型、回憶解法、模仿例題”等非思維活動的解題能力得到了提高,而真正的數學思維能力沒有得到鍛煉與培養,用數學的眼光看周圍世界的素質沒有養成。上述原因,塑造了枯燥乏味的不良數學形象,使“沒有用途”成為數學的代名詞。學生對數學沒興趣,學數學沒動力,成為水道渠成、順理成章的事。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數學課程標準》適時提出:數學素材應來源于學生的現實,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每位學生都生活在具體而實在的現實之中,數學的價值也體現在為生活和生產服務的各個方面。那么把現實生活請進數學課堂、讓數學為現實生活服務就成為必然。
一、把現實生活請講數學課堂
把現實生活請進數學課堂,就是將有意義的、蘊涵著數學規律的現實世界的現象和問題,作為數學學習的素材。從現實背景出發引入新知識,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探索解決途徑,驗證且應用所得結論的全過程。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親歷知識的來龍去脈,所獲得的知識才是生動和充滿活力的、有價值的知識。數學知識與具體實在的生活現實融合在一起作為素材,克服了自身枯燥乏味的弊端,變得“血肉豐滿”,易感知、好理解。把現實生活請進數學課堂,讓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運用數學知識、方法去分析事物、思考問題。
初中數學的內容大多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舊知識”。結合生活中已有的對數學知識的體驗,數學學習實質上是對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和經驗進行總結和升華。因此,數學教學完全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與教材內容相互發生作用,使學生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
新課標的實施,使我國的教育面貌煥然一新。新版的數學教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數學》平面直角坐標系。先從確定教室里學生的座位切入,得到每個學生的座位都能用唯一的行和列即一對數字表示的結論,然后拓展到直角坐標系。這樣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素材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最終上升到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全過程。實踐證明學習效果良好。新課標實施已近五年,有些教師卻對其領會不深。認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過程,學生得到的仍然是前人已發現的結果,過程長而實質內容少,是浪費時間。沒有認識到這一數學化過程對學生來說已經具有一種再創造的因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壓縮數學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這種現象必須予以糾正。
二、讓數學為現實生活服務
把現實生活請進數學課堂的同時,更要注重讓數學為現實生活服務,就是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數學內容、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在應用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那種認為數學知識學好了自然會用的觀點是極其錯誤和有害的。因為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決不是數學知識的附屬產品。從知識的掌握到知識的應用,決不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必須經過充分的、有意識的訓練。否則,“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正如學習游泳必須置身于水中一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的最佳途徑,是讓學生把數學知識直接運用到生活現實中去。一是習題要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最大限度地使習題演練成為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途徑;二是根據學習內容盡可能地請學生走出課堂,為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提供實踐機會。在所學知識、方法、能力得到鞏固與加強的同時,體驗數學知識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喜悅,不斷深化對數學價值的認識。例如: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和“銳角三角函數的應用”之后,可以請同學們利用星期天的自由時間,實地測量本市電視塔或自己所住住宅樓的高度。學習了“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后,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分析“轉盤”贏錢的奧秘(轉盤分五十格,每格標有贏錢數或付錢數)。對這些數學活動學生熱情普遍較高。
近年來,尤其是《數學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無論新版的數學教材還是中考,其習題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較好地貫徹了《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然而,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的學生的生活現實差異很大,教材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在習題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現實,充分挖掘校本資源上,我們還有許多深入細致的工作要做。
今天的數學,正洋溢著青春的光芒,煥發出空前的生機與活力,活躍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它已經進入科技的前沿,直接參與創造生產價值。把現實生活請進數學課堂、讓數學為現實生活服務已成為社會和數學發展的必然,關系到學生能否擁有一雙用數學的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一個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