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鳳成
摘要:運動技術教學有完整法和分解法兩種基本方法。一項運動技術是由多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環節組成的,運動技術的形成是神經—肌肉聯系完整建立的結果。獨立于技術整體之外單純的分解練習,以及不能體現技術在生理學、解剖學、訓練學及力學上特點的輔助練習手段,不僅不能有效地促進技術的掌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它技術環節產生干擾。因此,辯證理解分解練習法,在教學中做到完整中有分解,分解寓于完整的練習中,才能有效地促進神經—肌肉聯系建立的整體性形成、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完整法 分解法 輔助手段 運動技術 環節
一、問題提出
運動技術教學有完整和分解兩種基本練習法方法。在運動技術教學中,絕大多數的體育教練員都是采用先分解后完整的練習方法,在分解的過程中運用不同的輔助練習手段。然而,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卻有很大的差別。有的教練員在分解練習運用上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練習者不僅對分解的技術環節掌握得很好,而且對分解練習時所采用的輔助手段、方法也掌握很好。但是,當他們把分解練習中所獲得的訓練效果運用于完整的技術練習時,不僅達不到技術特點的要求,而且分解練習時獲得的肌肉感覺也消失了。他們對分解法的選擇以及輔助練習手段運用是以事物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局部到整體、由表象到本質的認知規律作為依據的,但為什么經過分解練習后卻不能有效促進整體技術的形成呢?癥結在于他們對認知規律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并沒有了解認知對象的特殊性,因而對分解練習法的選擇和練習手段的運用上也就走入了誤區,犯上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教條大忌。
二、問題分析
運動動技術的掌握過程是:首先由大腦對技術概念、要領的完整認知,所有參與運動的肌肉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協同作用的完整過程。在實際的教學訓練中,獨立于技術整體的單純分解練習以及在練習中所使用的輔助手段,只能夠提高某些肌肉群對相應技術環節控制的精確度,而不能有效建立完整的神經—肌肉聯系,不能體現所有參與作用的肌肉群之間相互制約、協同作用的整體性。因此,當將分解訓練效果運用于技術完整練習時,不僅無法達到練習要求,甚至由于所有參與肌肉產生的多個力之間沒有形成協同聯系,而產生相互干擾的原因,導致分解練習時所獲得的環節效果遭到了破壞。
例一:跑的下肢技術環節由前擺技術和后蹬技術組成。良好的技術要求是擺動腿高抬前擺,后蹬腿充分發力蹬伸,各關節充分伸展。在提高擺動腿幅度的訓練中,高抬腿是訓練中常見的輔助練習手段,現在對單純高抬腿練習進行分析。單純的高抬腿練習,在擺動腿前擺過程中,其支撐腿蹬地所產生的反用力是垂直或接近垂直向上的,這樣,不僅提高了身體重心,而且使身體重心的投影點與腳的支撐著地點距離近,從而使得擺動腿與腳的支撐著地點所形成的阻力矩也變短,擺動腿上抬阻力變小。同時在單純的高抬腿中,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抬動作上,其它肌肉緊張度較小,這就減小了因對抗而消耗的力量,從而使得擺動腿所獲得的力量更加充分,所得到神經系統的支配指令更加精細。而在完整練習中,支撐腿的后蹬角變小,身體重心投影點與腳的支撐著地點之間距離變長,產生的阻力矩也就增大,因此,擺動腿所獲得的阻力也就變大。同時練習者的注意力不僅集中在前擺動作上,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集中在后蹬及其上肢動作上。不同肌肉的參與,產生不同的伸縮效果,因而控制擺動腿的肌群就受到其它肌群的了干擾,前擺高抬的效果也就受到了影響。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在高抬腿這個輔助練習中,大部分的練習者都能很好的完成,但在跑的實際練習中,擺動腿仍然抬不起來。其原因并非都是力量問題,更主要是在跑的技術過程中,參與運動的肌肉之間不能形成協同作用而導致的,有的練習者為了達到高抬效果,出現了只往上沒往后蹬的錯誤動作,這就是過多的單純分解練習對后蹬技術所產生的干擾。
例二:背越式跳高技術環節有助跑、起跳轉體,桿上動作(倒肩頂髖)、落地等技術環節。背越式跳高技術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其重點難點是桿上動作(倒肩頂髖)。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傳統的分解輔助練習是:背對橫桿原地雙腳起跳后倒頂髖,現在對這個輔助練習與完整練習時的肌肉感覺與進行分析比較。背越式跳高技術中的起跳為單腿,起跳腳的方向是助跑弧形切線,起跳時身體側對橫桿,以身體垂直軸為軸而呈旋扭狀態,形成水平轉動力矩。倒肩頂髖動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轉體騰空后所獲得的向上騰空和沿水平切線方向離心力的影響,而背對橫桿原地雙腳起跳動作,身體兩側的肌肉收縮產生的力方向都是向上且處于平行狀態,沒有形成轉動力矩,因此,二者的肌肉感覺差別很大。如果單純地進行這個輔助練習,即使這個練習掌握得再好,但由于它與技術完整練習用力特點的有大的差別,無法完整建立技術練習所需的神經—肌肉聯系,同時由于不同肌群間的對抗,還會產生技術環節間相互干擾,使練習者因為起跳時不能完成旋轉動作而導致的斜交叉過桿等錯誤動作時常出現。
通過以上實例分析可知,運動技術的形成,是神經系統對所有技術環節的統一支配,肌肉群之間協同完成的整體效果。分解練習法是針對技術環節而言,采用分化難度方法來逐漸提高肌肉對技術環節作用力的精確控制,繼而完成所有參與肌群之間協同的精確的控制。
三、結論及對策
分解練習法及其輔助練習手段運用誤區的產生,是由于一部分教練員對事物認知規律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對運動技術特點、規律沒有真正的了解,只是簡單地認為運動技術由若干技術環節按一定順序疊加而成,為此,只要將其技術個各個擊破,技術問題也就迎迎刃而解了。然而,他們忽略了運動技術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不僅由若干技術環節按一定順序組成,而且更是按照人體運動生理、解剖、生物力學、運動訓練學等原理組成的,各環節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統一體。正是誤區的存在,使他們在分解練習法的選擇及其輔助練習手段的運用上,無法體現運動技術的特點,因而無法實現教學目標。
分解練習法是依據事物認知規律,針對技術環節繁多而難度大的運動技術所采用的一種化繁為簡,各個突破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相對完整練習法而言的。但是在實際運用中,根據運動技術的特點、規律,必須正確理解“分解”和“完整”的辯證關系,才能正確使用分解練習法,按照運動技術的運動生理、解剖、生物力學特點選擇合理的練習手段,而不只是分解練習的字面理解,練習手段上的機械、教條使用。
根據運動技術形成是神經—肌肉聯系完整統一體的特點,在教學中,不要采用只與運動技術形似而在生理、解剖、力學等特點差別大的輔助手段來進行單純分解練習,而要以完整練習為主,做到完整中有分解,分解寓于完整的練習中,分解與完整是統一的辯證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根據運動技術特點與規律達到教學方法的活用、創新,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如何實現“完整中有分解,分解寓于完整的練習中”這一教學方法呢?在技術教學中,如果技術難度低,則始終堅持完整練習,通過多次反復的訓練后,不僅可以促使神經—肌肉聯系的建立達到完整統一,同時還可以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技術難度較大,技術環節多,教學中需要突出重點難點環節,也要盡量以完整練習為主,在完整練習中降低其他環節練習的質量,如速度、力度、幅度以及注意力等,轉而突出重點難點環節。例如:在三級跳遠技術教學中,如果將第二跳定為重點難點,則可以在完整的三級跳遠中進行體現。通過降低助跑速度,縮短第一、三跳的距離、高度,及注意力集中體現第二步,這樣即可保證技術的完整性,同時也達到突出重點環節的目的。又如:在背越式跳高技術教學中,將起跳轉體動作定為教學重點、難點環節,則可以在完整練習中降低助跑速度起跳高度以及背弓幅度,而將注意力及力量放在起跳轉體動作上。當起跳轉體肌肉對動作控制精確度提高時,可適當提高與它相鄰的技術環節質量,如增加起跳高度,或倒肩頂髖幅度等動作,繼而提高整體的質量。這樣練習過程始終保持神經對肌肉支配的整體性,也就體現了完整中有分解,分解寓于完整練習中的辯證性。如果運動技術過于復雜,完整練習無法完成時,或者完整練習的效果不佳時,也可將完整練習精細化,采用環節組進行分解練習,即采用與重點、難點環節相鄰或聯系密切的兩個以上技術環節來進行組合練習。在這個環節組中,以重點難點環節為主,突出力量及注意力的投入度,適當降低其它環節低難度和注意力。
總之,在技術教學訓練中,不要獨立于技術環節之外而進行單純分解練習,也不要選擇與運動技術只是外形相似,而在生理學、解剖學、訓練學及力學等方面特征上相關性不明顯的輔助練習手段。要始終保持多個技術環節之間協同作用,保證神經肌肉聯系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1] 《心理學》,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 《運動生理學》,廣西師大出版社, 1990年版
[3] 《解剖學》,廣西師大出版社,1990年版
[4] 《運動生物力學》,廣西師大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