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波
摘要: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如何使學生講真話,抒真情,這是我一直琢磨的問題。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是以自身體會和感悟激發學生的真情,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這樣才能使學生寫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關鍵詞:積累 情感 素養
在學生的作文中,常常見到老氣橫秋的“莊嚴肅穆”,或是虛情假意的“淺吟輕唱”……全然不見少年的純真和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獨特體驗,字里行間找不到真實的自己,更有甚者,簡單抄襲、盲目下載。這些現象的背后,是學生對作文興趣的消退,這已經成為作文教學中的痼疾。
新的課程標準中強調“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學生擁有足夠的生活體驗和表達內心的欲望。可學生的世界里,除了被他們認為“枯燥”的學業,就是父母師長的“一番苦心”呵護,他們很少有機會接觸自然,也難得經歷坎坷,麻木的泡在“蜜罐”里,全然不知甜滋味。這樣的生活,讓他們拿什么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呢?所以教師要做的不是埋怨、指責,而是理解、幫助,以我們對生活的領悟和對寫作的熱情來影響、感染他們,與學生共同體驗、成長。
一、讓日志成為師生交流的平臺,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
心理研究表明: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日志,是學生個體情感和體驗的表達,是教師與學生勾通的渠道。一般來說寫作心靈處于自由的狀態,這一種狀態如果受到一點干涉,就會敏感的關閉。通過日志談心,就不一樣,因為談心時大家的心靈都處于同一種放松狀態,它能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自由的表達。
只要心靈之窗打開了,你就可以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誘發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較為穩定的情感素質,形成體驗——積累——打磨——升華——再體驗——再積累——再打磨——再升華的良性循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識地用豐富的感情去喚起、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雙贏”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心理,接近學生,培養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學生個體成長的愉快和滿足感,會在此過程中積淀下來,在作文中不時表露。我的許多學生都是這樣愛上寫作的。
二、注重積累,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
悠久的文明,燦爛的文化,豐滿的偉人形象,無不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多方面、多層次的情感體驗。
文化的沉淀,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里流淌至今依舊熠熠發光的金子,是一個民族情感的長廊:如明月、霜露、白發、杜鵑等融合的鄉愁;如陽光、春天、鶯啼、燕語等組成的希望;如梅、蘭、菊、竹等體現的氣節……這些傳統的氤氳、美妙的意境對于積累學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那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楷模:如婉約中透出英氣的李清照、意氣豪邁又濃郁冷峭的陸游、身經亂世仍關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
十五六歲的青少年,正是思想活躍的時候,個性的張顯、生命的活力注定他們不會在歷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擷取一瓢或與之交流、暢談。因為在對待這些內容的時候,他們不是簡單的抄襲、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是在歷史雄渾的文化支撐下找自己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如有的學生為了弄清《詩經》中黃河的清濁,翻找史料;如學生將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與現代的表達手法進行區別……歷史折射出的光輝經過學生敏感的心靈過濾,散發出的文學底蘊深沉而有內涵。
三、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才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情感的積淀,從而達到積多于內而后能發于外,直至流之于筆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就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個案:如《風箏》中魯迅的自省精神令人折服;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讓人嘆惋;如《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舍生而取義者也”的大義凜然振奮人心……把這些教材引入情感教育里,與學生一起談做人、悟人生,先交流后寫作再賞析。我們可以欣喜的發現:學生在愉悅中寫作,在抒寫中成長。
其次,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用蘇丹大災荒的圖片來引導他們體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賽”來感受親情的可貴;用美妙的花草來勾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陽光下傲然的小草,田野間盛開的杜鵑,山谷里飄過的悠悠白云);用社會中黑暗的一面讓他們理解正義,激發他們對光明的渴望。我們還在一起放風箏,長長的絲線,化作我們的情思,系著我們的夢……
當然這些圖片或影片也不僅僅為了看而看,結合詩句和成語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那么學生對生命、對社會、對人
類的關注和理解就不會限于生硬的文字。
四、教師“下水”,促進學生思維擴展
這是我去某一鎮中聽課得到的收獲。當時,那個老師真的有一些“老”:形象、語言(在如今提倡普通話教學的大形勢下,方言在課堂上的確有一些不合時宜),連舉的事例都是他自己六十年代的經歷,但是他就是把這個平易的事例與“如何選材”這一個寫作方法天衣無縫的連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跡的伸展開,談到如何把握文體,如何縮小范圍等。20分鐘課程就在這個老教師煽情的故事和學生激情的回應中過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這個班學習,一定不會為思路展不開擔心。
教師“下水”,當然不只是用個人的事例、情感做引子,還要與學生一同作文。汶川地震期間,我為學生上了一節多媒體作文課,課上我們觀看了災區的圖片,閱讀了動人的詩歌,最后以一首《世界充滿愛》作結。課后我布置了一次自命題作文,同時自己也寫了一篇散文詩《死得其所》,原文如下:
死得其所
廢墟中,一具具尸身,演繹著動人的故事 ……
無數的男孩,僵在瓦礫堆中,然而掩護下的女孩活著,女孩們泣不成聲
——他們……救了……我們……
半跪的女人,僵在瓦礫堆中,然而身下年幼的嬰孩毫發無損,襁褓中,人們發現了那條信息:
——孩子,如果你幸免于難,請記住:媽媽永遠愛你!
一位女職工,僵在瓦礫堆中,她本該生還,但她見不得身邊的人那樣死去,返回、救助……再次返回時……
——她去了,把堅毅的背影留給世界評說。
鋸掉手臂的勇士,僵在瓦礫堆中,他曾用那雙手臂緊緊護住兩名學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瞬,最終人們不得不含淚鋸掉那鋼鐵般的手臂,學生獲救了卻不忍離去,他們哭喊。
——老師,老師……我們永遠記得您最愛唱的歌“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
又一位勇士,僵在瓦礫堆中,他以身軀死死護衛那方講臺,怎么也掰不開,講臺下的四名學生活著,好好的活著。
勇士的女兒這樣評價他的父親:
——他是不善言辭的父親和老師,他用行動愛著子女和學生……
這樣的故事還在上演,誰說死去的人不會說話?他們說了……我們活著的人要用心去聆聽……
許多天來,我一直想著這樣一些話,我要說出來,雖然稍顯唐突,但我要說:
——朋友啊!如若有一天,你們聽聞我像上述那樣轟轟烈烈的去了,請不要有絲毫的悲傷,因為在我看來那便是死得其所。
我愿像他們一樣得到永生!
講評課上,我表揚了一些進步的學生,請他們談談寫作的感受,又讀了兩篇寫得很不錯的范文,并請作者談談他們的經驗,最后發給每位學生一篇《死得其所》(當然我并沒有署名),請他們讀后,在文章后面寫下評語或感受。下課鈴響了,我收上了這些意見。再一次的作文課上,我與同學們共同探討了作文的新收獲,他們談了好多感觸,有的提到了《死得其所》這篇文章,學生們討論結束了,我說:“我得恭喜你們,你們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我也得感謝你們,你們為我的《死得其所》提出了最最誠摯的意見,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我們還能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下課鈴響了,教室里響起了熱情的掌聲……
真情在作文中滲透,作文在真情中升華。只要教者有心,在語文課堂里,以作文教學為載體,真情教育得到的將是實實在在的收獲。學生在作文教學中得到情感錘煉,最終成就一顆顆善良的心。在有意識、有計劃的訓練實踐下,學生將形成穩定的情感素質,而穩定的情感素質又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那時,我們這些為師者可以欣慰的笑了。請相信,我們與學生的寫作之旅會越走越踏實,越走越精彩。
參考資料:
[1] 劉國正,《作文·真話·生活》,《作文教學和實和活》
[2] 張聰慧,《如何合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