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課堂教學是充滿藝術的一種教育活動。體育教師教學藝術性越高,則教學效果越好。本文從組織藝術、語言藝術、非語言藝術、評價藝術幾個方面來分析教學藝術對教學效果的影響。
關鍵詞:體育課堂 教學藝術 效果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由此可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學校教育各方面的共同目標。毋庸置疑,學校體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渠道,“其中心環節是體育課堂教學”。體育的課堂教學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的過程,是體育教師根據體育教學大綱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對相對固定的學生所實施的體育教學活動。體育教師要上好每一堂課,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除了刻苦鉆研教材、熟悉教材、認真備課、了解學生之外,還必須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
一、體育課堂教學藝術的概念
體育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動態概念,從目前一些研究資料分析表明,有的認為體育課堂教學藝術就是教師應具備豐富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有的注重組織教法;有的強調課堂講解和示范的藝術等。
結合以上的教學藝術因素和實踐表現,吳聯芳老師把體育課堂教學藝術概括為:“體育課堂教學藝術是指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遵循教學原則的基礎上,熟練掌握、創造性地運用教學方式、方法的藝術”。它是教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和靈活運用教學方式、方法的藝術,讓學生在學校里懂得如何鍛煉,更要讓他們走出校門后也懂得如何去科學地健身,理解健康對其一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把健身作為一種必需的生活技能。
二、體育課堂教學藝術處理方法
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將教學藝術的本質說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認為教學藝術有三大功能:一、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二、使師生得到快樂的情感體驗。三、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1. 組織藝術
體育課堂主要是在室外或操場上進行,需要學生參加各種身體活動來實現教學目標。課堂中學生活動范圍大、人際交往頻繁、外界環境影響大,還有各項活動銜接和輪換、進行隊形、隊列的重新調整等。因此在課中的組織藝術性教學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在體育課堂中經常是以學生分組的形式進行上課,這樣有利于教師觀察學生的動作及進行指導。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要考慮到教學應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一堂課的時間和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學生運動負荷如何預計,場地器材的合理安排和使用等,都須經過教師進行認真的、有藝術性的構思。組織教學貫穿于一堂課的始終,在課堂上,教師必須有條不紊地把學生組織好,充分利用每一分鐘,保證課堂的密度和運動量適應學生的身體素質、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學生在一堂課中逐步達到既定的目標,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正確的組織教學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有組織地進行練習,使學生養成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為了激發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對隊列操練、隊形變化的進行要做到多種多樣,而且在課堂中教師還要做到口令清晰,能熟練地調動和變換隊伍,合理地安排練習。例如:做定位體操時要讓學生背對太陽,用最少的時間排列成體操隊形,若準備采用器械時,還得考慮器材的發放和回收,以節省時間。
奧地利學者研究表明,“體育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的前半部分達到高峰”。所以在上課的過程中,教學組織的藝術主要體現在能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自覺地進行練習。如健美操教學中,在每節課復習前面的內容時,都請一位同學到前面領操,因此每個學生都有到前面示范的機會。學生的自尊心都很強,為了把動作做好,學習的時候會集中注意力學習,練習的時候也會積極地練習。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他們自覺地進行練習的主動性。
2. 語言藝術
教學語言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質,是教學藝術中的一個基本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語言藝術性越高,則教學效果越佳。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進一步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體育課教學語言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和藝術性,體育教師通過良好的發音、明晰的音調、語調、準確的術語和果斷有力的教學語言,就必定能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定勢和情感變化,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堂上,教師通過簡明扼要、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解,能使學生了解動作技術的概念和練習方法以及教師的教學意圖,從而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動作技術有初步的印象,再通過大腦的思維活動,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為掌握動作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凡有經驗的體育教師都十分重視研究和掌握講解時語言表達的藝術。如果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熟練地運用精湛的講解藝術,用生動形象、饒有風趣的語言進行講解,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師在完整講解排球的正面雙手墊球時,用簡練的插、夾、提、跟、送這幾個字來概括墊球要領;健美操教學中,口令節拍時強調節奏的主要手段,在某個8拍的動作中,其中第3、4拍的動作要求抬頭,第7、8拍的動作要求轉體,那么教師可以邊數節拍邊用語言提示,指導學生做動作,如“1、2、抬頭,5、6、轉體”。這樣學生在練習時聽到這些提示信號后就會迅速、正確地做出相應的動作,提高學習效果。
“語言對學生影響較大,語言中有各種各樣的語氣,如表示同感、反對、命令、威脅、感嘆等等,語氣的藝術最富有感情色彩,最能表露言者之心,產生感染力、號召力。”體育教師在運用各種語言指導學生做動作時,要找準時機。當學生完成動作后,教師用肯定、贊許、鼓勵等語言,能使學生產生興奮的心情,加強學生練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體育知識和動作的掌握。
3. 非語言藝術
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著復雜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活動,這些活動是一切行為綜合性的示范演練,即語言和非語言的演示。教師教學中的非語言因素(在人身上發生的)是教師教學多渠道表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語言表達的重要補充,同樣也能起到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作用。非語言行為是指眼神、舉止、神態等無聲語言將眾多信息輸送給學生的行為。從某種意義說,非語言表達的方式更加直觀形象,也更加復雜、豐富和普遍。許多高難的技術動作、復雜的技術動作的內在聯系,有時是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的,教師必須運用準確合理的手勢、目光、面部表情、頭部方向、保護與幫助、演示的方向與位置等身體姿勢將其具體生動地表達出來。
體育課教學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各種身體練習來完成教學任務的,身體練習是體育教學的主體。因此,動作技術的示范是體育教學中最常用、最主要的非語言的藝術表現。當新的教學內容出現時,學生無疑對其是生疏的,教師在講解動作之前或之后,做一、兩次準確、優美、嫻熟又有節奏的示范動作,讓學生在頭腦中對所要學習的動作留下比較深刻的和清晰的動作痕跡,不僅能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也是形成條件反射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正確的示范有著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作用。當然,教師的示范都應當有明確的目的,什么時候示范,怎樣示范,在示范前都應當明確告訴學生,是要學生觀察動作技術的結構還是用力順序,還是動作技術的幅度、速度、節奏。另外,教師的示范要力求準確、大方,給學生完美正確的形象,再則,示范要講究方向和位置,要讓全班學生都能看得清楚為原則。最后,示范要掌握適宜速率,也可采用正誤對比法,讓學生對正確與錯誤動作進行對比,這樣可以預防學生在練習中出現錯誤動作。
4. 評價藝術
“所謂體育課堂的評價是對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運動技能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能力、學習方法等方面做出的評價。”其目的是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感態度的評價,培養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知識的興趣,促進健康理念的形成;通過對學生參與能力的評價,發展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運動參與能力;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評價,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在各級教學中,每個班都會有體育基礎好和差的學生,因此,以尊重的心態對每一個學生做出適當的評定是非常重要的。
對待體育尖子生,教師應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例如配合教師做動作示范,分組練習時擔任小組長等等。對待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在紀律和完成動作的質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不僅能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而且對大多數學生也樹立了一個好的學習榜樣。對于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他們大多因為自身體質等因素導致對體育課有一種畏難情緒,對這部分學生教師一定要把握關心、愛護、鼓勵的原則耐心進行教學,對他們學習效果的評定也一定要注意提高的過程,使這部分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心。
在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的同時,體育教師還必須掌握激勵的教學藝術,加強這方面的修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體育課上得生動、活潑、有實效。現代管理學研究的結果表明,以激勵的語言布置任務,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使其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在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暫時遇到困難或動作發生錯誤的學生,教師要適時地給予他們指導和激勵,而不是指責、批評。因為,在激勵作用下,能營造一種親切、和諧的教學氛圍,產生一種民主、對等的情感交流,能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創造性,更可貴的是能讓學生產生健康向上的、持久的情緒體驗。
三、教學藝術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體育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巧妙靈活而又行之有效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組織課堂教學,才能高質量完成體育教學任務,這不僅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體育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體育教師應順應這一趨勢,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體育教師應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提高綜合素質,擴大知識面,深化專業知識的研究。未來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技能和增強體魄,而是完善學生的心理、人格以及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第二,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實踐,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體育運動本身是一種運動中的美,在體育教學中進行美育教學,能很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面對著千差萬別的教學對象,他們的身體素質、學習態度、思想水平等等都有所不同,因而不可能用相同的模式解決所有人的問題。這只能靠教師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去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組織,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第三,體育教師要密切關注當前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了解和掌握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要求。當今的體育教材越來越向健身性、娛樂性、文化性、時代性方面發展,體育運動的人群趨向于全民健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有“樂教”的精神,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成為新社會所需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季克異,《要深刻領會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J],《中國學校體育》, 2001
[2] 吳聯芳,《高校體育課堂藝術化教學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3
[3] 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0
[4] 王曉琳等,《對普通高校體育課教學藝術的探討》[J],《理論月刊》,2003
[5] 費淑艷,《論體育課的教學藝術性》[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4
[6] 黃慎,《關注過程評價促進學生健康發展》[J],《體育教學》,2004
作者簡介:
朱欣華(1974-)男,江西南昌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