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榮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人力的搖籃。教育在培養民族精神和培養創新型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因此,我們要更新教育觀念,向學生滲透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品質。
一、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創新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引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動機問題。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加以適當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介紹書法家的生平事跡,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發,樹立學習的榜樣。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育,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數學知識時,通過有關的實際例子,說明數學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意義,鼓勵學生成才,并積極參加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就動機。提倡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了解所有的數學成就都是在舊知識基礎上的創新,這一切都源于對數學濃厚的興趣,源于強烈的創新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教材本身比較枯燥,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善于創設情境、設置懸念,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將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化,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創新思維。
例如:二(2)班張老師上的一節研討課“乘法的初步認識”,在課件上出示了有規律的盒子擺設,問盒子共有多少個?要求學生寫出加法算式:2+2=4。再出示4組這樣的盒子,要求學生寫出加法算式:2+2+2+2=8,最后滿屏幕都是這樣的盒子,問學生:你能一下子算出這里一共有多少個盒子嗎?學生會按照加法的形式的思路:2+2+2+2+2+2……=□,這樣的課堂通過給學生設置疑問,使他們產生懸念,從而引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三、在探索新知中,激發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自己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探索未知領域,尋找客觀真理,成為發現者,要讓學生自始自終地參與這一探索過程,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新性。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預先讓學生準備兩個大小全等的梯形,課堂上啟發學生自己根據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動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學生通過動手拼擺,很快可以發現兩個全等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原來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來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于是推導出了公式: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當教師提出是否還有別的方法?有的學生講出了自己的方法,即用一個梯形沿邊中位線剪開,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推導出計算公式,我馬上給予了高度的肯定??梢姡囵B學生從各種角度去研究問題,會迸發出創造的火花,產生創新的見解。
四、引導遷移變通,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的獨創性,是指學生思維很有創見。它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內部規律,而且能產生新穎的、從未有過的思維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遷移變通,引導學生大膽設疑,拓寬思維空間,尋找多種有效的解題方法。
例如:測量五(1)班某組同學的身高時發現:其中兩個同學的身高153厘米,一個同學的身高152厘米,有兩個同學身高149厘米,還有兩個同學身高147厘米,求這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按一般思路解題:即用這組同學的身高總和除以這組同學的總人數。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組同學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因此,解題時可以把它作為基數,用“基數+(各數與基數的差之和)÷(份數的個數)=平均數”這種方法來快速求出平均數。即:150+(3×2+2-1×2-3×2)÷(2+1+2+2)=150+0÷7=150(厘米)。
這種變式思維能化繁為簡,拓展了學生固定的思維方式,使得學在求異思維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解決問題的簡捷方法,并逐步趨向創新。
五、通過反復訓練,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俗話說:“熟能生巧”,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創新思維的一個基本思維活動要有非模仿性和獨特性,這一切都是在學生自主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所以只有通過踏踏實實的反復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很好地得到發展。
總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途徑很多,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總結,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應用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