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淑會
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以及法律意識、社會發展常識和基本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中涉及到一些深奧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方面的知識,教材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加上學生學習動機、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普遍不喜歡上思想政治課,極大地影響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已成為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因而難以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對此,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初中思想政治課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優點
1.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舊式的教學,課堂是教師的舞臺,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就要“獨攬天下”,沒有給學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時間,沒有讓學生有創新的機會,更不利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現在我們把這種教學模式叫做“說教式”、“灌輸式”教學。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使用多媒體課件教育手段,能夠起到變抽象為形象,增加課堂教學密度和容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增強教學效果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運用電腦多媒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在講到八年級政治第二冊時,由于八年級政治主要與法律常識有關,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到案例分析法。在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能讓學生看書上僅有的一些案例,或者是教師自己搜集一些案例給學生讀一下,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現代教學模式下,我們不僅可以用幻燈片給學生直觀地展示出來,還可以通過錄象播放一些現實案例,或者直接從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網站中下載一些案例讓學生現場說法,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和課堂教學有關的案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又使學生始終處于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思維狀態之中,學習興趣濃,精神面貌好,對所學內容理解深刻,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2.使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內在的驅動力
成功教學實踐表明,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無不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政治課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學,其知識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展現、情緒的感染,去觸及學生的靈魂,激勵他們的心靈,促使他們用行動去捍衛真理時,才談得上轉變為學生的信念。而只有當知識轉變為學生的信念時,才談得上道德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 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我巧妙地運用情境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老師精心安排、環節緊扣的程序中,激起參與的欲望。如在教初一政治《珍愛生命》這一課時,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播放汶川地震中那些被壓在廢墟中渴望被解救者的眼神,那些被救者激動的表情、感激的話語,那些被埋在廢墟下一百多小時仍然生存下來的奇跡,那些為了保住生命而不得不截肢的傷病員,通過對生命的感受,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從而珍愛生命,理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二、初中思想政治課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方法
1.以人為本,將信息技術用實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其主體是學科課程,而非信息技術,切忌為了技術而用技術。整合要倡導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變革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幫助和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解決、交流協作等方面的潛力。避免“為用技術而用技術”;避免信息技術為公開課充當“花架子”、為學校上檔次裝點門面;放棄“課本搬家”、“課堂搬家”式的軟件或課件;避免“人灌”變“電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將現有的信息技術資源用好用實,這樣才能發揮其最大功效。
2.以人為本,將信息技術用活
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說:“如果使學生學習習慣于簡單地接受或被動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應用信息技術,首先要針對學科內容的要求、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發展的需求,辯證地認識信息技術的潛能和不足,趨利避害。既要強調和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評價和選用合適的現代信息技術,但不能局限于現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應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結合,有時視教學需要尤其是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還應與調查、訪談、實地考察、實驗、創作等“動手”活動方式結合,以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選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避免在使用傳統教學手段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時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術。防止切斷學生與社會、與生活實踐聯系的“全盤電化”;不能為用信息技術而剝奪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避免信息技術應用與其他活動方式的對立。
3.以人為本,將信息技術歸位
信息技術雖然具有許多優點,但畢竟是沒有感情的機器。學生因為喜歡某位教師進而喜歡一門課,成績優于其他科目;因為不喜歡某位教師進而討厭一門課,終致這門課成績大打折扣。這樣的情形在教學實踐中屢見不鮮。我們不能否認:在影響教學效果的諸多因素中,教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富于人情味的情感交流,這些是任何先進的信息技術所無法取代的。另外很重要的一點,盡管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畢竟各個教學環節都是預先設計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一種僵化。而學生是個性鮮明的,課堂是靈活多變的,要適應課堂變化的需要,克服信息技術程序化的弊端,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和調節必不可少。因此,在人與技術的關系上,人永遠是技術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明確“人是技術的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適度控制技術的應用,趨利避害;另一方面,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利用其中的教育契機,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激發、引導,提供必要的幫助,進行合理的教學管理。避免“電腦取代人腦”、“技術取代文化” 、“技術取代教師”或“技術控制教學”的不良技術應用傾向。
總之,在政治課教學中,合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等現代教育手段,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實踐者,要合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變知識的傳授者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從而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能力,真正發揮現代教育手段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