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壯銀
現代國際競爭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取決于創造型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引導學生創新求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當前教育的主題。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歷史賦予各級各類學校和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讓學生敢于創新、樂于創新、恒于創新必須從課堂教學抓起。
一、營造氛圍,啟發求異,激發創新欲望
和諧、活潑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專制、壓抑的課堂氛圍,則給師生、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造成障礙。教師如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融于學生之中,與學生平等相處,感情上會更融洽,心靈上會更溝通。如課堂上多用些“同學們,你認為這道題應如何做呢?請你講講好嗎?”“我們大家一塊學習好嗎?”常常能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你真聰明!”“你真棒!”教師的及時贊揚更能使學生受到鼓舞,同時把“微笑教學”的藝術帶入課堂,讓每個學生都有一種美好的心境。
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因此,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合理的猜想、求異。求異思維的實質是標新立異,求異重在思維活躍有探索精神。如在教學《曹沖稱象》這一課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比曹沖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在贊嘆古代曹沖聰明之外,還有信心向曹沖挑戰。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有的學生說:“曹沖用的是石頭,比較麻煩,岸邊不是有泥土嗎?取土更方便。”還有的學生說:“我不用石頭,也不用土,就用人,因為人聽指揮,說上就上,說下就下。”這樣,學生就會興致勃勃、大膽、無所顧忌的設想,敢于異想天開,突破常規思維,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創新的欲望在不斷地增強。
二、創設實踐情境,參與實踐,培養創新精神
“知識是寶庫,但開啟這個寶庫的鑰匙是實踐。”實踐,可以使人的大腦發達,可使小學生把想象變為現實。在有些課文學完后就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創設實踐情境,在實踐中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從而主動獲取更形象的知識,并且在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教完《烏鴉喝水》一文后,我設計了一個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弄懂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并且想想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了實驗,第二天上課時,就有學生說:“可以把瓶子扳倒,因為銜石子又費時又費力,烏鴉只要用力把瓶子弄倒,水就會隨著瓶子的跌倒而流出來,這種方法很簡單。”還有的學生說:“烏鴉可以找一根吸管,吸水喝更簡單……”這樣,學生通過參與課后的實踐與課堂匯報,不但為獲取新知創造了條件,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創設想象情境,參與想象,培養創新能力
黑格爾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無論是再造想象,還是創造想象,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學語文課本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好文章不乏其例。如作者在結尾處不寫結局,刻意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小攝影師》就是這樣的一篇。教學時,我按照原文提供的基本內容,讓學生圍繞“小男孩還會再來嗎?為什么?”展開想象。以《小攝影師笑了》為題進行續編,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寫出了合乎情理、新奇大膽的創造性文章,從中獲得了自我創造的滿足感。
我還經常鼓勵學生嘗試一下“無中生有”,體會一下“異想天開”。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無中生有”或“異想天開”的小作文,作文要求想象力豐富,內容新奇。學生按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如有的想象自己變成了金魚,很容易學會了游泳;有的想象自己成為了科學家,研制出了很多本領高強的機器人,代替人們做各種危險的工作等等。這一活動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意義無疑是重大的。
總之,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為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和自我潛力的發揮,提供充足的自由空間,才能更好地培養出一批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