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輝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以實驗為基礎是中學化學教學最基本的特征。化學實驗以其新奇、鮮明的現象變化特征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了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從化學的角度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對一些社會現象能做簡單的分析。過去,我們一直在追求“授課”,僅僅注重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很少注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以及過程的探究、方法的掌握。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展開,社會對學校、對學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因此作為教師,我們的思想觀念也要及時更新,教學方式要隨之改變,要盡快地適應新課程。
我們的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老傳統,就是“講風盛”,即在課堂中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參與。當然,這個問題的存在與教育評價體系也有一定的關系,因為目前評價學生、評價老師仍然是以“考試成績”來衡量。一節課45分鐘,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長,教學進度很有可能會被耽誤。而從教育的根本目標來說,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學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和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課堂教學取得最佳效果。
那么,在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既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課題。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學習新課標后,我做了深入的思考:要上好一堂化學課,跟上課改的步伐,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本文著重圍繞學習新課標后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來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創設課堂討論情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討論是學生之間交流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圍繞化學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組織學生展開定向式討論;也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本節課的中心內容進行自由式討論;還可以根據探究實驗的現象進行討論。例如,在講氯氣的化學性質時,教師演示完氯氣分別通過干燥有色布條和濕潤有色布條的實驗后,學生觀察到的現象是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條不褪色。此時,教師不要急著給學生結論,而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實驗現象,精心策劃課堂討論的情境。在討論中,讓學生唱主角,積極探討,使其思維活動處于最佳狀態。這樣既可鍛煉學生敏銳的判斷能力,以隨時辨別正誤;又可以鍛煉學生靈敏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學生之間通過民主、平等的討論交流,結成學習共同體,互相啟發,共同提高。
二、指導學生自主實驗,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化學傳統的演示實驗教學只是讓學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師做、學生看”,后是“教師講、學生聽”,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這樣的實驗必然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教師認為是“結果顯然”,而對學生來說,有時候卻是“一臉茫然”。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演示實驗。如把化學課本上的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演示實驗結論的推斷;有些實驗可由學生動手演示。學生實驗要改變“教師講,學生按照規定步驟做,得到單一結論”的模式,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自主操作,并撰寫實驗報告或實驗小論文。在進行自主實驗的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教師應鼓勵他們積極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探討。如果學生獨立操作后,得出的結論有疑問,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實踐品質,充分體現了
學生的主體性。
三、提供參與活動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主體參與的教學環境,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自始至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對于一些有害氣體的研究,實驗室制取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時需要用到銅和濃硝酸。在這個實驗中這兩種氣體均對身體有害,引導學生設計一個既能觀察到現象又不使有害氣體逸出的實驗裝置,我只是給了學生適當的儀器和原理的啟示,經過學生的反復討論和論證之后,他們果然提出了一套可行方案,利用氣壓原理,采用膠塞和試管結合(其他也可),其結果非常理想,同時也達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多給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