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瀾
江西省九江市讀者仰女士來信說:我剛剛離開了工作幾十年的科研崗位,退休回家了,原本打算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服裝設計、裁剪和縫紉。但是,我的心思怎么也集中不到做些具體的事情上。暗暗勸慰自己靜下心來,馬上覺得內心很空虛,竟然感到人生沒意思。請問心理學專家,我該如何擺脫這種心理困境?
仰女士所說的情況并非少見。因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工作認真的人,退休了,總會有種失落感,問題是應該盡早擺脫這種心理陰影。我建議,你邀上三五知己去旅游,或者短途,或者長途的。一位美國地理教授提出“具有心理治療意義的景觀”,美國醫學專家也提出“圖片的治療力量”。
這些新概念都指出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對人們心理健康是有調整作用的。當人在自然環境中觀察景物時,景物色彩、形狀及光感之美能使觀賞者產生美好積極有生命力的情緒,進而產生積極的,有利于健康的行為。
其實,心理問題往往緣自個人消極情緒和消極態度。而旅游讓你去關注事物最美好的一面,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學會發現美,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做到了賞心悅目。經常關注美,發現美的人,情緒自然就很好。
在旅游途中,需要跋山涉水,這會使人精神飽滿,面對美景,是一種無法形容的心理享受,這是良性的心理反映。然而,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為內心有太多的思慮、欲望。心理學的規律是:對物質擁有的越多,生活條件越富足,人對幸福的感受卻越少。而旅游的整個過程是付出,如要欣賞到無限風光,必然要登高,需要消耗體力、精力,才能一覽眾山小,盡享眼福。此時,你會真正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活著真好!
老人不養狗,
山東省濟寧市方女士來信說:現在,養犬好像是一種時尚,主人牽著狗逛馬路,狗一會兒拉屎,一會兒撒尿,主人卻全然不顧。在我居住的小區里有這么一件事:一位女車主就被狗拉屎弄得很不愉快。原來,有一條狗每天都把屎拉在女車主的輪胎上,奇臭無比。換個地方停車,嗅覺靈敏的狗照樣找到了那輛車,把屎拉在輪胎上。女車主忍無可忍,找到那條狗的主人,對方卻不以為然,說什么“你還與狗計較?”車主急不擇言:“我與狗主人計較……”像這樣的狗主人心理有問題嗎?
這樣的人心理當然有問題。媒體上曾經報道過一位老人,他沒有養狗,但是數年來他堅持撿拾小區道路上、草坪里的狗屎,有人說他傻,但是他仍然樂此不疲。
有人問這位長者,為何愿意做這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老人誠懇地說:“狗屎這樣臟,誰見了都惡心,粘在鞋上多么難受。我只是彎腰順手撿一撿而已……”
與老者相比,那位狗主人實在是太差了。他差在沒有社會公德,差在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按心理學的說法,就是心理陰暗。
其實有些事只是舉手之勞而已,為什么有的人愿意做,有的人看到只當沒看到呢?說穿了是素質問題,而素質的提高是從點點滴滴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