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難點在西部,重點也在西部。
在我國,西部與中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主要在縣域經濟。壯大縣域經濟是西部地區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舉措。
通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審視西部實情,要實現西部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集中力量破解西部縣域經濟發展薄弱這一難題。
西部大開發已走過十年歷程,西部部分縣(市)探索出許多發展縣域經濟的新思路、新經驗、新方法。為了總結和運用這些縣(市)創造的成功經驗,進一步統一思想、理清思路、完善政策,更加有力地推進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實現新突破,在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的指導下,在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的領導下,在陜西省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的配合下,自2009年6月起,本刊獨家推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西部縣域經濟新跨越之走進陜西專題報道,意義十分重大。
陜西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面對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省委、省政府在進一步審視省情的基礎上,決定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建西部強省的一項重大舉措,率先為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經驗見解。
為此,本專題將立足陜西、面向西部,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西部縣域經濟可持續跨越發展這一主題,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深入探討新形勢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科學思路和有效途徑,持續報道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總結不足,為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和實踐參考。
相信大家可以從中獲得關于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許多有益啟示。
郡縣治天下安
“縣為國之基,民乃邦之本”,從秦設立郡縣制以來,縣一直是一種獨特而重要的區劃。千百年流傳著一條治國理政的金科玉律,“郡縣治、天下安”。
縣域經濟為國民經濟區域結構中的一個層次,是在歷史的多樣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個經濟有機體系。它囊括了縣域范圍內的所有產業活動、經濟運行機制和協調控制職能,從而成為社會經濟功能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基本單元。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大、小城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與一般意義的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不同,縣域經濟是城鄉融合的區域性經濟。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民營經濟和鄉鎮企業為重點,城鄉一體、工農并進的基礎性區域性經濟網絡。
縣是中央政府劃定的基本行政區域單元和社會功能比較完整的基本單位。縣域是宏觀與微觀、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的接合部,在行政機構設置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全國2861個縣占國土面積的70%、總人口的70%,成為國家穩定與健康發展的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期、迎來了新局面。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自此,“縣域經濟“被正式納入國家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范疇。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把發展縣域經濟放在突出位置,增強縣域經濟的活力和實力,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霞要載體,到2020年全國基本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機制。
西部概況
我國共有2861個縣,其中西部897個,占全國的31%,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區)土地面積687.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面積的71.6%。西部總人口數3.60億,西部縣域人口總數2.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3%,2008年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區)實現GDP44330億元,占全國的16.7%。
從西部縣域的總體規劃、國土面積、人口比例以及經濟總量看,西部在我國整個縣域經濟體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扮演著重要角色。
西部地區擁有遼闊的疆域,豐富的自然資源,水能蘊藏最占全國的83%,石油儲最占全國的12%,天然氣儲量占全國的53%,煤炭儲最占全國的36%,一些稀有金屬的儲量名列全國乃至世界前茅,資源產業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是我國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重要后備基塒。
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縣域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與中東部地區相比發展仍然滯后,工業化進程緩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但是豐富資源秉賦的“后發優勢”也為西部地區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近年來,西部省市(自治區)部分縣域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
大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動力,也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東西部區域不平衡的根本途徑,也是事關全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