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發展滯后是陜西乃至西部地區實現跨越的瓶頸所在。2009年陜西決定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集中力量破解這一當前發展的薄弱環節。
陜西于2009年3月底召開全省縣域經濟工作千人大會,陜西省省長袁純清在報告中指出,壯大縣域經濟是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成功經驗,也是陜西省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陜西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扭轉發展滯后局面的希望所在,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之舉,保增長的迫切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壯大縣域經濟的全局性、基礎性和根本性意義,把壯大經濟實力、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群眾增收作為主要目標,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以縣域工業化為主導,以農村城鎮化為載體,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招商引資,建設工業園區,發展特色經濟,實現縣域經濟發展新跨越。
發展基礎:推進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緊密聯系在一起,其生產要素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為現代農業乃至農村工業化開辟了新的空間,是縣域經濟的發展基礎。
一是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產業規模和效益。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擴大規模,根據不同地域的自然狀況,調整產業結構,穩糧、優果、興牧、擴菜,把特色農產品做大做優。
二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龍頭企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引導和促進農業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生產,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降低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另外,龍頭企業也要不斷創新機制,努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三是要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綜合保障能力。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的有力保障。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為廣大農戶提供全方位服務,完善基層農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步伐,進一步完善農資、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和再生資源等現代流通服務網絡,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為農民發展生產提供及時、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健全人才培訓機制,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能和組織化程度。
主導力量:加快工業化進程
工業興則縣興,工業強則縣強。工業弱是陜西縣域經濟與東部地區最大的差距。
一是加快建設工業園區,促進產業聚集發展。工業園區既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合點,也是招商引資的重要窗口。發展工業園區,有利于集聚生產要素,節約各種資源,提高比較效益。必須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突破口,全力予以推進。
二是努力培育主導產業,形成縣域工業支撐。一要圍繞大企業大集體發展配套型工業。結合陜西四大基地建設和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積極尋找著力點和連接點,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培植發展一批專業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強、產品特色鮮明的協作配套型中小企業。二要加快發展服務業。立足本地實際,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培育旅游、物流、商貿、餐飲等服務業。三要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縣域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實現人力資源優勢與現代技術有機結合、規模擴張與效益提高協調并進,走出一條在新形勢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三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縣域工業活力。要把民營經濟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體,推進全民創業,激發經濟活力,依靠民資民力做大做強縣域經濟。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業精神,積極宣傳自主創業、勤勞致富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使全民創業成為千家萬戶的共同行動。
四是堅持集約節約原則,提高持續發展能力。要把節約和環保貫穿于縣域工業化的全過程,注重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努力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大力實施清潔生產,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做到生態優先、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有效載體:提升城鎮化水平
城鎮化是工業化的載體,其發展程度直接影響著縣域經濟的發展速度。
一是完善城鎮體系。目前,我省城鎮化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城鎮體系不完備,缺乏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小城鎮規模小、數量少。因此,必須按照城鄉統籌、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的原則,增加城鎮數量,擴大城鎮規模,形成與人口數量、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城鎮體系。
二是實施重點突破。完善城鎮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壯大縣域經濟的角度而言,必須堅持以縣城為重點,把著力點放在小城鎮建設上,集中力量實施重點突破,以帶動整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
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我省縣域城鎮基礎設施普遍較差,與國家標準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都有較大差距。因此,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已成為小城鎮發展中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當前,要著重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強污水管網和垃圾清運設施建設;二要加快公路和鎮內道路建設,重點提高農村公路等級和完善建制鎮自身道路網絡;三要進一步完善水電和通信設施,加大綠化力度,改善人居環境,四要統籌安排教育、衛生、文化和物流等服務設施建設,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和城鎮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城鎮功能。
袁純清強調說,壯大縣域經濟既事關陜西的長遠發展,也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項重要工作,要把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作為強大動力,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努力開創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