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石刻]
[高200厘米長255厘米]大夏真興六年(424年)雕琢,原立于西安市長安區查家寨。于1963年移存入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
石馬體格雄健、昂首直立,耳朵已殘缺,前腿并直,后腿微屈。為了保持作品的完整性,馬的前后腿部空間沒有通透,其雕刻手法簡練凝重,造型質樸古拙,更顯戰馬的剛勁有力。通過馬前腿屏壁上的、題有“大夏真興六年歲在甲子夏五月辛酉”、“大將軍”等依稀可辨的銘文,確鑿表明該石馬為魏晉時期的大夏(407~431年)國的作品。石馬造型與陜西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馬踏匈奴”及其形似,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明確大夏紀年的珍貴民族文物。據《晉書》記載,大夏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族鐵弗(意為匈奴父、鮮卑母之裔)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只存在了25年。因此,大夏留存后世的文物遺存極罕見,這件石刻馬也就顯得尤為珍貴。
大夏國的創立者赫連勃勃(407~425年在位),本名是劉勃勃,字屈孑(jie,音杰)。劉勃勃的祖先與五胡亂華的劉淵(304年舉兵反晉,創立匈奴前趙政權,304~310年在位)同為匈奴族人。他驍勇善戰,后受北魏(386~534年)攻擊被迫投歸后秦(384~417年),后秦主姚興(羌族,394~416年在位)對他很器重,委以要職,后命其為安遠將軍,406年使其鎮朔方(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西北)。407年五月,劉勃勃就吞并后秦軍,擁兵數萬,于六月稱大夏天王、大單于。大夏風翔元年(413年)三月,劉勃勃認為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故改姓赫連,意為美好盛大與天相連。發民夫十萬,開始營建大夏國的都城統萬(今陜西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其寓“統一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并設置百官、衙署,建立健全國家制度,圖謀發展。417年東晉(317~420年)圍長安,后秦末主姚泓(416~417年在位)投降國亡。年底,赫連勃勃乘東晉大軍東歸之機,調兵遣將,直趨關中。次年11月占領長安,隨后便在長安稱帝,“真興”是赫連勃勃稱帝后的第一個年號。他留太子赫連璜(gui,音意同“瑰”)鎮守長安,兼“領大將軍、雍州牧、錄南臺尚書”等;自己仍回統萬城,以防北魏侵襲。真興六年(424年),赫連勃勃欲廢長立幼,重新任命太子。太子赫連璜聞訊后,在長安反叛。赫連勃勃就派遣次子太原公赫連昌襲殺太子,赫連璜被其弟戰敗而死,太子之位隨即被赫連昌接任。大夏石馬的出土處曾是赫連勃勃的太子赫連璜陵墓前的遺物。
在墓前立戰馬石像來表彰墓主人戰功的習慣,至少在西漢就已形成。魏晉時期,騎兵已經被完全取代傳統的步兵,成為戰場廝殺的主力軍。其中,馬鐙與馬鎧甲的普遍被采用,使得曾叱咤風雨的重裝騎兵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在馬鐙還未被發明之前,騎馬是件十分辛苦的事。當馬飛奔或騰越時,騎馬者必須靠著大腿的力量,夾牢馬身,同時手緊抓馬具才能避免被摔下: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秦陶鞍馬身上的馬具齊備,但就是沒有馬鐙的影子。中國有據可考的馬鐙,最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后,擴散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繼而在歐亞大草原上的廣泛傳播。最初的原始馬鐙只有單獨的一個,僅是提供騎馬者上馬之用,垂系馬鞍的革帶也很短。之后,古人又通過改良,在原始馬鐙的基礎上,制作出真正意義上的雙馬鐙。馬鐙的產生和使用,標志著現代騎馬所必備的乘用馬具的完備,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此外,盡管我們在秦始皇陵鎧甲坑就首次出土了唯一一件秦代石質馬甲,該馬甲由頸甲,護胸、身甲、搭后等部分組成。印證了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了保護駕駛戰車駟馬的馬鎧甲的記載。但只是到了魏晉時期,交戰的對陣雙方才開始普遍大規模裝備被世人稱為“鐵騎”的、人馬都披甲重裝騎兵。
在我們鑒賞這件稀世的大夏石馬時,聯想起魏晉時期,胡騎鐵馬在這塊土地上所演繹過的“朔氣傳金柝(tuo,音拓,打更的梆子),寒光照鐵衣”的情景,身感肅殺之寒氣;同時,也不免對同時代涌現的諸如既有女兒的嬌美,又有男子的剛健的花木蘭,而心中由生敬佩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