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加拿大記者 溫憲 青木 孫秀萍 陶短房●本報記者 魏萊 張涵●陳一
美國政府新班底與中國的首次戰略與經濟對話今天在華盛頓舉行。雙方與會的龐大陣容令整個世界炫目。中方派出了副總理王岐山和國務委員戴秉國率領的150名高官,路透社稱這幾乎“相當于中國整個內閣的陣容”。而美國代表團的規模也差不多。奧巴馬總統將親臨會場致開幕辭,這在小布什時期從未有過。以往的中美對話經常擺出吵架的陣勢,美國多次在會前就拋出逼人民幣升值等尖銳議題,但這次會前美國的態度要“溫柔”許多。一些國際媒體稱,這次對話將成為確定新時代美中關系的試金石。昨天25名中國學者就《環球時報》提出的對美國的五項要求進行投票,其中15人選擇要求美國“確保中國美元資產安全”,列對美各項要求之首。“限制‘疆獨、‘藏獨等分裂勢力在美活動”和另一項經濟要求各得4票,并列第二(詳見第十四版)。這一切似乎顯示中國的強大正在受到美國的正視和尊重,但中國的核心經濟利益以及政治利益仍部分攥在美國的手里。
“美中在對話中實現攻防轉換”
路透社25日說,中國派出了由150名高級官員組成的代表團參加對話會議,這幾乎“相當于中國整個內閣的陣容”,美國方面也派出相同的陣容。報道分析說,中美從“戰略經濟對話”象征性地更名為“戰略與經濟對話”,討論的議題包含了從氣候變化、朝鮮核問題到貿易和匯率等一系列問題。這篇文章認為,美國擴大雙邊戰略經濟對話級別的目的是把中國完全拉入到重塑全球經濟的過程中。這次對話的主題還擴展到外交議題,也表明華盛頓承認北京在世界事務中所具有的“更加平等的伙伴角色”。 布魯金斯學會的利伯特爾表示,在中美關系史上,重大的全球性問題首次進入了中美雙邊關系的中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研究員彼特斯也說,中美對話規模擴大,發展成一個新的機制,中國在影響討論議題方面將發揮更直接和關鍵的作用。
法新社稱,奧巴馬將在27日的開幕式上致辭,并在白宮會見中方代表團。總統到會致辭在過去美國承辦的戰略經濟對話中還從未有過。
美聯社25日發表評論說,這次對話是中國和美國這兩大經濟體的“雙城記”。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仍深陷衰退,而中國則注定會在今年晚些時候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次很可能由中國帶領世界走出困境。
《日本經濟新聞》題為“美中在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實現攻守轉換”的文章認為,此次美中對話的主要議題是中方提出的如何防止美元下跌導致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貶值,以及美國財政狀況惡化,而2006年12月的美中經濟對話,則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問題對中國施壓的場合。經過了兩年時間,攻守雙方發生了轉換。美國財長蓋特納就任前稱“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但現在不再這樣提了。美中經濟關系的焦點由“人民幣”變成了“美國國債”。
對這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國民間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25名中國學者26日就最應要求美國做出哪些努力和改變接受了《環球時報》調查,15人表示他們最期望美國“確保中國美元資產安全”,要求“限制‘藏獨、‘疆獨等分裂勢力在美活動”以及“減少對中國商品進入美國限制和減少美國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設限”的各得4票,還有兩票要求美國“停止向臺灣出售武器”。瑞士蘇黎世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劉志勤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評論說,中國專家首選美元資產安全問題作為關切點,凸顯中國對其美元資產的擔憂,這種擔憂目前正在中國民間迅速擴散。
“美國之音”25日稱,在中美對話前夕美保守智庫傳統基金會舉行的專題研討會上,專家普遍認為,這次對話將不會產生任何可以登上頭條的重要成果。報道援引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達納韋的話說,美國也應該對美中對話保持一定的宣傳力度,特別是要爭取加大國際壓力,推動中國加速經濟結構調整的速度。
“改變”口號不適用中美關系
日本時事社報道稱,中國此次派出最大規模代表團,這次會談很可能成為觀察“美中新時代走向的好機會”。《產經新聞》也說,奉行對話外交方針的奧巴馬政府將如何面對存在感不斷高漲的中國,這次對話就是確定美國對華態度的試金石。
英國《經濟學家》一篇文章分析說,中國作為新興大國,任何時候都對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的國際地位十分敏感。值得高興的是,奧巴馬的“改變”口號似乎不適用于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美中關系。報道稱,事實上從布什時代開始,美國不斷有更多部門高官加入美中戰略對話行列,這表明美國希望借此在更多領域取得中國的合作,如今的新版本戰略對話不過是延續了這一勢頭。
美國蘭德公司亞洲太平洋政策中心主任托馬斯·麥克納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下轉第十六版)
環球時報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