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趙 聲 本報記者 魏 萊
馬英九26日以28.5354萬票及93.87%的高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主席。對集黨政資源于一身的他來說,未來的權力更大,責任也更大,挑戰才剛剛開始。臺灣《聯合報》關注馬英九兼任黨主席后,兩岸領導人將浮現“黨對黨的對話空間”;《中國時報》認為,當上黨主席后能不能真正推動改革,才是馬英九“大權一統”后的考驗;親綠的《自由時報》則把馬英九當黨魁與前一段時間的“中正紀念堂”換牌匾聯系在一起,聲稱這是臺灣“柔性威權統治”的開始。
預測兩岸互動將出現新局
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后,兩岸互動將出現新局。《聯合報》26日援引黨政高層的話說,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賀電應該在一兩天內送達,馬英九也將立即以黨主席身份回電,將創下兩岸領導人正式函電往來的歷史紀錄。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也低調地表示,“我們不能代替北京宣布”,但“對岸發賀電有例可循”。他解釋說,早在1988年李登輝接任黨主席,當時的中共領導人就曾以個人名義發出賀電,但國民黨未回復,這是兩岸歷史性的互動;4年后李連任黨魁,中共援例發賀電,李仍未回復,但公開稱這是“善意的表示”。2005年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國共兩黨已建立聯系渠道,胡錦濤曾發出賀電,馬英九隨后回電表示感謝,這是兩人首度函電往來。對于胡馬可望再度通過賀電互動,張榮恭認為,賀電僅屬于禮貌往來,“但國共兩黨都是執政黨,確實具有不同的意義”。廈門大學李非教授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也表示,今后馬英九若訪問大陸,稱呼他為“馬主席”就會顯得非常自然貼切。
希望為臺海帶來幾十年和平
在當選記者會上,馬英九承諾會從幾方面努力立刻改革國民黨,并表示國民黨既然全面“執政”就要全面負責,必須就所掌握的資源好好規劃臺灣的未來,至少替臺灣海峽帶來幾十年的和平,讓臺灣有機會好好轉型,適應國際變動情勢。
“中央社”認為,馬英九從原本“總統在憲法上位居第二線”的定位,通過黨中央這個平臺,形同在黨務、政務上都站上火線。文章總結了他將面臨的三大挑戰:一是要實現“促進更緊密黨政合作、達成更有效國政運作”的競選目標,馬英九必須展開黨政權力的調整,而這項工程無疑將牽涉敏感的人事變動;二是年底縣市長選舉將至,他如何帶領國民黨打贏選戰,備受各界矚目;三是如何處理飽受爭議的國民黨黨產。《中國時報》也認為,馬英九的難題才剛剛開始。文章說,兼任黨魁,馬英九必須要做的是黨務改革與世代交替,“不過被認為不沾鍋的馬英九,對糾結不清的地方派系、國會系統無法有效整合等老毛病,真的準備好大刀闊斧改革、并承受可能付出的代價?此外坐穩黨魁之后,未來可直接控制國會,權力集中相對也表示施政成敗不再是行政院長之責,馬得一肩扛起,沒有閃躲空間”。香港中評社認為,馬英九當選后的首要挑戰,是年底縣市長的提名作業。
權力的集中也引起綠營的質疑。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6日晚表示對臺灣民主和兩岸關系很憂心。《自由時報》評論稱,“馬英九政府一聲令下,‘臺灣民主牌匾拆落在地、‘中正牌匾高高掛上;今天,馬英九同額競選選上中國國民黨黨魁,繼承蔣介石父子的總統兼黨魁地位”。文章聲稱這兩件事不是獨立事件,而是環環相扣,“象征黨國體制幽靈重返了!當年的國民黨政權,是蔣黨蔣國,現在則是馬黨馬國;當年兩蔣父子領導的黨國體制,是剛性獨裁專制,現今馬英九領導的新黨國體制,則是柔性威權統治”。
李非教授認為,馬英九的權力基礎正在逐漸鞏固,雖然有人擔心權力過于集中,但是從目前島內政局來看,國民黨還是需要一位能夠團結大多數的權力強人。
檢驗國民黨內部忠誠度
投票率也是島內輿論關注的焦點,被認為是測試深藍鐵票是否“生銹”及檢驗馬一年施政的重要指標。此次國民黨黨員的選舉人數超過53萬,馬英九競選辦事處雖然對外表示以8成得票率為目標,“但辦事處人員私下表示,馬英九的得票率至少要超過吳伯雄,否則他兼任黨主席的權力基礎勢必遭到黨內其他政治勢力的嚴峻挑戰”。分析說,連戰2001年同額參選黨主席時,一舉拿下近98%的得票率;2005年黨主席選舉的馬王之爭,馬英九獲得71.5%的選票;2007年補選,吳伯雄也拿下86.97%的選票。馬英九此次得票率達93%,“立委”蔡正元表示難能可貴,但“立委”吳志揚認為,外界評估馬得票率應在95%以上,無法超過這個數字值得檢討。
《自由時報》嘲諷這場選舉是國民黨內部忠誠度的檢驗,是營造“馬英九神話”的第一步,“對馬英九其實不是好事……黨內豈有人有勇氣再當烏鴉斗膽提出諫言?國民黨將逐漸形成一言堂的文化。而絕對的權力可能帶來國民黨絕對的腐化,甚至于再失去江山”。《中國時報》的一篇文章也說,身為黨員要去投這一票,卻連一點點當家作主的虛榮也感受不到,“因為整個黨主席選舉的重心都在沖高馬英九的得票率,擺明了是對各級黨工以及黨籍政治人物忠誠度的檢驗”。▲
環球時報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