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從金門游到大陸的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申請返臺問題,再度成為島內關注焦點。綠營聲稱,“監察院”二度糾正“國防部”表面上談的是法律人權,實際上是為林毅夫返臺鋪路?!堵摵蠄蟆?5日的社論直言,在林毅夫追訴事件中,政治法律糾纏不清,“臺灣人會晤林毅夫者不分藍綠,絡繹于途;媒體亦不時以重要篇幅報道林毅夫的專業評論。然而林毅夫卻仍是投敵叛國的繼續犯與通緝犯,這是否是敵我忠逆的錯亂?”
有關林毅夫事件的爭論,是由23日“監察院”的糾正案引起的。糾正案稱,“林毅夫所涉罪行已超過20年追訴時效,但國防部高等軍事法院檢察署卻以繼續犯偵辦,未適用最有利于行為人之法律”。綠營大罵“監察院”越權,以政治動作“指示國防部辦事”,“這是某種程度暗示國防部要讓林毅夫回臺”。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干事長王幸男聲稱,林毅夫現在是世界知名經濟學者,身份重要,但不能享有特權。親綠的《自由時報》24日評論稱,“請監察委員摸摸良心,為背叛國家的軍人背書,糾正國防部難道不是打擊國軍士氣,為敵人張目?……叛國者就是叛國者,無法繩之以法已是最大遺憾,歡迎歸國無異自取其辱”。該報25日的一篇文章還說,林毅夫返臺的結果是什么?“當然是中國不必花費一顆子彈,就可以讓臺灣幾十萬大軍的士氣徹底崩潰”。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呂學樟則認為,“監察院”此舉是針對“國防部”法律適用缺失予以糾正,并不是為林毅夫返臺鋪路?!氨O察委員”葉耀鵬認為,盡管叛逃行為觸及“陸??哲娦谭ā钡?4條“投敵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林毅夫逃往中國已30年,依據刑法追訴權規定,若在30年內未起訴,追訴權就自動消失。換言之,軍事檢察官從今年5月16日之后已無權查辦林毅夫”?!堵摵蠄蟆氛J為,“國防部”對林毅夫根本是違法通緝。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失蹤之日,因戰情檔案沒有下落,當即判定他為“叛逃”,但為了粉飾太平,軍方卻有規劃地偽稱林已殉職,并向其家人發放撫恤金。一直到2002年林毅夫要回臺奔喪,“國防部”才據“他人告發”以投敵罪對林發布通緝令,并揚言連本帶利追繳當年發放的撫恤金,且稱林家詐領,“由此可見,1979年吃案是違法,是政治考慮;2002年通緝也是違法,亦是政治考慮”。而對于林毅夫一再表明希望返臺祭祖,“陸委會”則表示對于軍法案件沒有評論?!氨O察委員”黃煌雄建議,林毅夫應向大陸反映并爭取讓臺灣加入世界銀行,以改變民眾對他的觀感。
臺灣著名法學教授陳長文曾發表題為“如果他不是林毅夫”的文章質問說,按照“國防部”的法理,“假若幾位在1949年國共戰爭中投降‘匪軍的年輕小兵,今天頂著花白的頭來臺灣旅游。這些人是否也該被捉起來以投敵罪論處?因為這些八九十歲老人投敵的犯罪行為仍在繼續之狀態!……難道只因為他是林毅夫,是大陸當紅經濟學者,是世界銀行副行長嗎?所以我們或者擔心放他回來,會是親共的表現?或者擔心放他回來,會是不公平的特權?”文章總結說,“如果林毅夫不是林毅夫時可以回臺灣的話,那么林毅夫是林毅夫時,我們的法律就沒有理由為他創設一個特別的時效待遇,讓他不能回到臺灣。這才是法治,不是嗎?”《聯合報》25日刊登社論說,“30年前林毅夫叛逃時為動員戡亂時期的戒嚴時代,金門是敵前第一線;但是1987年宣布解嚴、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今日金門已成小三通的門戶。這般憲政法制體系的巨變,其實使當年林毅夫所投之敵人,在憲法意義上已經消失”。文章認為,林毅夫案確實是政治及法律的疑難雜癥,而在新的兩岸時空背景下,必須在政治及法律上建立一套敵我忠逆的新標準,以因應兩岸新的競爭合作關系,即在政治上不能再用“賣臺”、“不愛臺灣”那些陳詞濫調;在法律上亦必須建立一套“后動員戡亂時期”的新規則。▲(崔明軒)
環球時報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