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城市步行街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步行街區規劃設計的原則及對策。
關鍵詞:城市步行街區;規劃設計原則;規劃設計對策
引言
步行街區是城市空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步行街區規劃設計中面臨著許多問題,因此在當今信息繁雜、交流劇增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城市中創造能滿足人們真實需求和愿望的步行空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總結了步行街區規劃設計的原則,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設計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城市步行街區規劃設計存在問題
趨同化現象。走遍大小城市的步行街區,總給人雷同之感,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有機網絡和肌理,從而使城市結構、區域特征發生巨大改變,造成功能性的混亂,使步行空間的同質化。
缺乏人性化設計。現在很多步行街區為了追求商業利益過于強調商業功能,只注重單一性的、重復的商業行為,而忽視了公共空間形態的多樣化和人的活動需求的多樣化,使得步行街區的商業目的太強,造成人活動的多樣性被抹殺,最終導致步行街區的活力消失。
與城市公共空間分離。由于缺乏整體、系統的設計理念和建設指導思想,很多步行街區規劃設計未被納入到整個城市設計中考慮,往往與城市的其它公共空間之間沒有聯系,僅僅是單純改造一條街,沒有考慮城市整個公共空間整體性,因此步行街區周邊依舊是支離破碎的公共空間處于一種毫無秩序的狀態。
步行街景觀凌亂。千城一面的品牌店面與沿街建筑界面的形式沖突,抹平了城市文化和地理環境上的差異,爭奇斗艷的商店廣告形式和紛亂的店招,大大降低了步行街區應有的環境品質,破壞了街區和諧整體的環境氛圍。
2 城市步行街區規劃設計原則
強調整體性與全局性原則。步行街區的總體規劃設計要從城市的總體空間格局和總體功能結構的角度出發,對其進行形態、結構、功能的定位,堅持一種整體的設計原則,不能單純地獨立地規劃幾條街。
突出地域特色原則。步行街區規劃設計應該展現其自身的特色,必須因地制宜。要成功打造步行街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該區域的文化,包括自然文化、民俗風情等在內,把握住各自的個性與特點,營造出自己的韻味。
遵循活力原則。步行街區規劃和設計倡導“活力”的設計思想,不僅是要滿足使用者生理上的需求,如為行人的安全、防曬、防寒、防風等提供防護設置,而且還要兼顧到人們心理上、情感上的需求和滿足,賦予步行空間其文化和地域內涵,塑造空間場所精神,也就是空間的氣質和品味,這就需要充分的挖掘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與人們產生互動的情感效應。
達人性情結原則。步行街區規劃設計中要保持對環境的認同感和方向感,凸顯場所精神,從歷史中尋找靈感,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營造步行街區“家園”的感覺;步行街區規劃設計要充分地考慮城市居民的情感因素,展現城市社會民俗的豐富多樣性和地方文化個性,再現城市記憶步行街區規劃設計要以歷史文化作為鏈接,使人們今天的生活和歷史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創造富有時代特征和地域特點的人性化空間,使之成為能夠讓人們產生情感共鳴的城市公共場所。
3 城市步行街區規劃設計對策
3.1 人性化城市空間設計
考慮到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及消費行為,可以將步行街地區規劃成一片花園式休閑消費空間,通過營造水景、廣場等空間元素,使整個空間疏密有至,收放自如,在步行街區中營造一種意境,讓人們在輕松的氛圍中休閑購物,激發商業活力。同時,給人們提供駐留和交往的場所,為人們進行除購物之外的各種活動如休息、聚會、品評商品以及其它民俗活動等提供場所,使街區不僅具有美觀性,并充滿趣味性。為了滿足人們多樣性的活動內容,除了規劃設置商場、精品店等滿足城市居民購物需求的商業設施外,還要考慮滿足人們文化休閑娛樂的游憩設施,如茶座、咖啡座、酒吧、歌舞廳、電影院等,而且它們之間的銜接緊湊完整,人們可以在步行街區參與購物、就餐、休息、會談、歌舞娛樂、欣賞電影等活動,滿足其休閑、娛樂和社交的需求,有利于快節奏下人們的自我放松。
3.2 構建復合空間形態
通過對交通網絡的合理規劃,實現街區的可達性。步行街區內部空間布局,保持原有富有變化的空間形式,打破過于封閉、單調,易于使人疲勞的線型街道空間,重視顧客的活動規律和心理需求。在尊重原有的網絡布局的前提下加以疏通整合,同時利用方便的公交路線把人流送到步行街區。同時把街區內部空間與周邊的交通空間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網絡化的交通系統。保持街區內部獨立的網絡結構,在外圍設置停車場或地下車庫,使街區內部成為一個布局合理的空間,讓其成為相對獨立的場所,在擁擠喧鬧的市區營建一片“休閑購物之島”,這樣既有利于保持傳統街道的藝術魅力,又能激活街區活力。
3.3 營建特色建筑和宜人的空間尺度
步行街周邊地區,多以保護建筑為依托,特有的人文環境決定其建筑風格,凸顯古樸、典雅之感。延續老商埠區傳統建筑和西方建筑中西結合的風格,改造和修繕老商埠區建筑,把中西文化結合的建筑打造成城市景觀的亮點。同時要體現時代感和地域性,挖掘出地方獨有的建筑味道,用特有的符號來體現地方特色。保持街區原有的尺度和空間特色,創造舒適的外部空間。通過對建筑歷史的追述,使人們從中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變遷及時代的發展,體驗建筑所帶來的記憶情結。街景處理上突出重點,強調中西文化的對比,保證建筑立面各具特色且皆不雷同,使街景跌宕起伏,韻味無窮。
3.4 打造景觀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性
城市步行街區是融合了歷史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產物,通過中式元素與西式元素的對比,打造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注重傳統材料的繼承創新及和諧色彩的運用,在建筑立面的處理上大量地運用拼貼和疊合的方式,敢于應用具有時代特征的建筑材料,比如鋼、玻璃等現代性材料,也可以運用地域傳統老建筑的地方性材料,如傳統的青磚、水泥板等。不同材質、色彩的建筑穿插布置,豐富而有節奏,加上建筑細節的精致處理,使整個街區增添光彩,更富個性和表現力。
可以通過中式的街巷空間與西方小廣場的對比,傳統的商鋪與現代的酒吧、咖啡屋的對比,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靈活的街道設施和西方柱廊、拱券、雕塑與噴泉等景觀元素的對比,營造富有趣味的街區空間,通過這種風格各異的景觀組合營造獨特的風景線,使這種文化的兼容性和中西合璧的特點成為步行街區的特色。同時可以在步行街區節點空間中設置大量的小品、雕塑等,使整個步行空間步步有景,移步景異,形成可連續感知的整體景觀序列空間,在時間和空間上賦予步行街區明確的方向性和可識別性,提升整個空間的環境質量和文化品味,讓步行者充分地享受休閑文化的陽光。
結語:
城市步行街區規劃設計應突出特色,遵循活力和重視人們的情結原則,總之,步行街區的規劃設計不只是單純的城市結構性改造,它可以恢復城市有機功能、煥發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恢復了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了城市的人文生態價值。
參考文獻
[1] 戴志中.國外步行商業街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 盧文平.現代步行商業街系統化研究及理論對策框架[J].工業建筑,2004.5.
[3] 盧濟威.步行商業區的交通生態歷史整合[J].城市規劃,2003.3.
作者簡介:牛驚雷(1986-),男,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