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智
摘 要: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古文的比重越來越大,傳統文化的含量也越發豐富。那些傳誦已久,膾炙人口的篇章,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神。其中既有顯形的如禮俗、制度等制度層面的文化,也有隱形的植根于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諸如民族精神、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心理層面的文化。這些傳統文化,特別是心理層面的隱形的文化在我們民族的潛意識中,既會產生積極影響,也會帶來不利因素。
關鍵詞:中學語文;教學;價值觀
因此,中學語文教學應該使學生在了解和認識我們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基礎上,揚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以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那么,哪些是屬于封建意識形態需要拋棄的?哪些是我們在接受時必須十分審慎加以深刻反思的呢?
首先,在民族精神方面,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厚德載物的寬容性,是屬于我們傳統文化中必須認同的。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反映在中學古文中有兩類:一類是表現個人在艱難困苦中不畏勞苦,刻苦自立,奮發向上,最后取得成功的;另一類則是在國家、民族危亡之時站出來維護民族、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捍衛國家的生存和民族的獨立的,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黃生借書說》等篇章中所宣揚的不畏艱苦、克服困難、發奮讀書、渴求知識的自強精神;《勸學》所強調的持之以恒,“學不可以已”和專心致志的人生態度。后者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敢于并善于同強秦作斗爭,針鋒相對,不屈不撓,使秦王最終不得不妥協。《陳涉世家》中,陳涉雖出身于農民,卻渴求平等,敢于推翻封建專制的強大統治,表現了徹底的革命斗爭精神和氣魄;《岳陽樓記》則表現古代知識分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梢娺@些精神無論是完善中學生個性品質,還是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是不可或缺的。“厚德載物”的寬容性,也是傳統文化十分優秀的一面??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認同而不和”。這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系的規范。兼容并包的實質不是倡導“窩里斗”、“和稀泥”,而是在于以他人為重、求同存異、保持個性、強調團結合作,以提高群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在國難當頭的情勢下,不講個人榮辱,以國家利益為重,對廉頗的挑釁與傲慢寬懷忍讓,一再回避,最后保全了國家,兩人也成為刎頸之交。這種以整體為重的觀念,是應該值得認同的。
其次,在價值觀方面,中學文言文中表現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主要有兩種:一是重義輕利,一是尚君唯上。重義輕利,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道德至上的一面,《孟子二章》中的《魚我所欲也》就以“魚”和“熊掌”比喻“義”和“利”,明確提出“舍魚而取熊掌也”,宣揚“義”的思想?!稑费蜃悠蕖分胁皇埂笆斑z求利以污其行”,也反映了義重于利,注重道德品質修養的思想。這種觀念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作用。如不謀私利,保持自己的品質和氣節,在國家和民族利益受到威脅時能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于不顧,捍衛國家獨立和主權,這在市場經濟大潮涌動的今天仍具有其現實意義。但重義輕利的另一面,卻忽視了正當的物質利益的競爭,社會生活中缺乏為爭取物質利益而展開的競爭意識,這無形中又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和不利于市場經濟規則貫徹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局限,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給予其恰當的評價和正確的認識?!吧现?,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所非”的“尚君唯上”的觀念在中國傳統的民族心理中,可謂根深蒂固。“尚君唯上”有利于建設專制的統治,但卻抹殺了人民的思想自由。特別是在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前,嚴重束縛了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它完全屬于腐朽的意識形態?!冻鰩煴怼分械闹T葛亮扶持和輔佐愚弱昏庸的新主劉禪,《荊軻刺秦王》中為了報答太子丹的個人恩怨的視死如歸,都與我們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格格不入,我們在教學時必須加以徹底否定。
再次,在思維方式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維方式是充滿辯證法的整體觀的?!秳駥W》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睘橛?,闡述了量變與質變的關系?!秲尚恨q日》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同時還表現一種不盲從、不迷信權威的獨立思考精神,這些思維方式都集中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品質。我們應以這些全面、獨立的思維方式去訓練學生的思維,以提高學生思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同時也應看到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推崇超思辨、直覺等整體觀,卻因此缺乏對事物的具體分析。特別是缺乏西方那種結構思維方式即歸納法、演繹法,難以指導人們對事物進行深刻的分析研究。這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特別重視對傳統思維方式的全面改造,否則,很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學文言文中還夾雜著許多濃厚的迷信思想、家族觀念等,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看到它的消極性。如《促織》中所宣揚的因果報應以及“一人飛升,仙及雞犬”的家族觀念;《孔雀東南飛》中的三綱五常及宗教觀念,都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陳規陋習。這是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產物。它和我們時代要求的道德觀相去甚遠,我們必須批判的揚棄。
總體看,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主要存在著兩種偏頗:一是全盤接受,不加分析地夸大其作用;另一種就是全盤否定,采取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全盤否定既會失去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又會喪失民族的凝聚力。民族文化傳統是長期歷史演變中所形成的民族的共同的精神、社會心理、道德風尚。失掉這些,必然失去文化上的認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便成為無源之水;全盤接受,用現代眼光去拿來,不去剔除,最終良莠不分,連民族的劣根性也保留下來,必然束縛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才能促進個性發展,才能豐富我們的思想,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綜合素質能力超常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