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聚云 盧壽春
摘要:甘薯新品種龍薯10號是龍巖市農科所于1998年選育而成。該品種具有高產、優質、高抗蔓割病等特點。本文主要介紹了該品種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高產栽培技術操作規程,為加快該品種的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甘薯新品種;龍薯10號;特性;栽培
甘薯是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源料作物,它不僅營養豐富、適應性廣、增產潛力大,而且在糧食結構調整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實行水旱輪作,即可減輕病蟲為害,又可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逐步改變了把甘薯視為粗糧的看法,甘薯已經成為工業中的能源作物和生活中調節口味、豐富菜藍子的保健食品。在人們的膳食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龍薯10號是福建省龍巖市農科所于1998年以巖粉1號為母本,金山57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選育而成,該品種經過多年、多點鑒定選拔而成的一個具有早熟、高產、抗病、適應性廣、品質優等特點的新品種。2006年2月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了探討該品種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做到良種良法一起推,分別在高陂和龍潭承擔了其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示范,旨在為加快該品種的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龍薯10號特征特性
1.1農藝性狀該品種為淀粉加工型品種,短蔓型,莖綠色,葉形為心臟形,頂葉綠色,葉脈淡紫色,葉柄綠色,脈基與柄基淡紫色,基部分枝較多,單株結薯數3-5條,薯塊下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淡黃,結薯集中,薯塊大小較均勻、整齊,大中薯率較高。薯塊萌芽較好,生育期130-150d。
1.2品質薯塊含淀粉率19.26%、總糖3.1%、還原糖1.27%、維生素C 24.5%。
夏(秋薯)薯塊干物率30%,曬干率30.9%、出粉率18.3%、食味評分83.2。食味品質松、香、面、甜,品質優佳。
1.3抗性高感甘薯瘟?、袢壕?、中抗Ⅱ群菌株、抗蔓割病,較抗旱與較耐水肥。
1.4 產量表現示范片測產結果,鮮薯平均34522.5kg/hm2,比對照金山57增產10.27%;薯干10276.5 kg/hm2,比對照金山57增產27.33%。
2 “龍薯10號”高產栽培技術規程
2.1土壤選擇
甘薯高產土壤的特點是結構疏松,空隙度大,透氣性能好,氧氣供應充足,能透水能排澇?!褒埵?0號”應選擇土層深厚、疏松透氣、排水性能良好的沙壤土 ,同時應結合深耕起壟、增施有機肥料,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使土壤白天吸熱快,提高地溫,夜間散熱快,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甘薯生長和根系積累養分。
2.2 培育壯苗
“龍薯10號”萌芽性中等,出苗快,苗質粗壯,培育壯苗是高產栽培的基礎。壯苗能保持品種的優良特性,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作用。采用秋薯留種,用釀熱物溫床覆蓋薄膜或露地覆蓋薄膜育苗,于1月下旬~2月上旬下種為宜。苗床必須施足基肥,按行距20cm,株距15cm排種。幼苗出土后要加強管理,勤施水肥,,促進早長芽、早發根、長壯苗,百株苗重達1000g以上。做到栽插時苗足、整齊、健壯。
2.3 適時早插
一般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即可開始栽插?!褒埵?號”作秋薯種植,須在小暑到大暑前插完,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在扦插方法上,采用淺插、平插、包葉插是保證全苗,促進早結薯、多結薯的措施。
2.4 合理密植
“龍薯10號”每hm2扦插45000-60000株比較合理。肥料多、栽得早,可適當稀些;瘦地、苗小、栽插遲,要插密些。早薯一般要求畦高30-35cm,畦帶溝寬100cm,株距21cm,每hm2扦插45000株左右;秋薯要求畦高33cm左右,畦帶溝寬90cm,株距18cm,每hm2扦插60000株左右。
2.5 田間管理
2.5.1 發根還苗期。此期的管理目標是促進莖葉早生快發。薯苗成活后應及時中耕除草并曬白,于插后10-15d施“點穴肥”,用人糞尿或速效氮肥結合中耕松土開穴或開溝施于株旁,占總施肥量的10-15%。
2.5.2 分枝結薯期。此期的管理目標是促進多分枝、多長葉,早結薯、多結薯。早薯在插后40d左右,秋薯在插后35d左右,即莖葉封壟時追施“夾邊肥”,方法是犁開畦邊土,經曬白、施肥后復土。肥料以土雜肥、火燒土或草木灰為主,配合施用少量化學氮肥。其的施肥量占總施肥量的50-60%。
2.5.3 莖葉旺盛生長和薯塊膨大期。此期的管理目標是促進塊根快速膨大。要求不翻蔓,并在田間普遍開始裂縫時,于陰天或晴天的午后進行逐棵順裂縫澆灌“裂縫肥”。肥料用少量復合肥,兌水澆灌。
2.5.4 莖葉衰退與薯塊膨大盛期。此期的管理目標是防止莖葉早衰,保持薯塊繼續增長。視莖葉生長情況,進行“根外追肥”,用0.3%磷酸二氫鉀、5~10%草木灰浸出液或1%尿素液噴施。
2.5.5科學管水,防病治蟲“龍薯10號”生長期間,一般以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為宜。水分過多,影響土壤通氣性,對其生長不利。灌水以能濕透畦心為度,一般灌至畦高三分之一,不宜一次灌水過多;在降雨季節,要注意開溝排水,防止溝中積水。同時應注意防治卷葉螟、斜紋夜蛾等食葉害蟲。
3適時收獲。全生育期掌握在140d左右為宜。
作者簡介:盧聚云(1963.7-),男,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