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嘉
新課程改革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到學科本身的特點,更遵循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依據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知識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能力,進而讓學生獲得對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新課程呼喚教師的角色的轉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從教育觀念,教育素質,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等各個層面做出戰略性的調適。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轉變思想,改變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全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師不能代勞,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對于知識的講授,教師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學生的障礙和思維的靈感方面,并及時開導啟發,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沿著思維的階梯,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自覺地發現掌握知識,從而調動他們潛在的勇氣,膽識,培養他們的能力。教師必須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識,教師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導”。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2)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即由被動接受性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的轉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教學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過程,認識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不是將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正由傳統的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創造性學習轉變。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自由,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最大限度地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合作交流與自主學習中逐漸形成創新能力。
(3)教師由統一的衡量標準轉變為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學生得到發展。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學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每一個學生都有獨立的人格特點和價值,不能幻想以一個什么截然統一的標準去“修理”個性千差萬別的學生群體,應重要的是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促進其自我價值的實現。
新課程理論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論,要求教師承認學生在知識掌握上的差異,承認學生在興趣方面,思維方式和理解掌握知識深度等方面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可以有不同的練習和作業,同時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學生在學習上各有所學,各有所得,各展其長,各盡其能,更有利于培養各方面所需人才。由于各種不同因素,學生在各科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興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習有余力的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發展他們的才能。
(4)教師由單一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領域的應用媒體也在不斷地提高層次,使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拓寬為多媒體的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不但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對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如化學,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既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化學情景,典型靈活的化學問題和及時,準確的評價信息,又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由于計算機能科學、生動、直觀地展示出教師用語言、圖像很難表達清楚的化學問題的情景。因此,可大大提高教學信息傳輸的信噪比,增大教學的信息密度,從而達到減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勞動強度,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5)教師由忠實的教材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不是教師按照專家設計的圖紙進行施工的過程,而是一個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探索過程。在充滿個性的課程中,創造性是具體的。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學生的想法不一定差,教師的創意不見得都是好的。在創造性面前,學生與教師都是平等的,應在參與中引導學生探索,在參與中幫助學生提高。教師應改變過去教學中唱獨角戲的角色,真正地走入學生的世界,獲知學生的感受,在愉快的合作式教學中體驗教學的快樂。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再受到教材的嚴格約束和控制,教學過程即是課程建構與開發的過程。只有這樣,教師的創新精神和智慧才能伴隨新課程的健康成長而成長。
總而言之,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師切實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新課程改革為教師的角色的轉變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要求教師不斷地更新變化,不斷地適應新的角色,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擺脫舊課程體制的束縛,激發自身活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