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玉 李丙智 任小林 張永茂 張林森 張滿讓
2009年3月28日~4月15日,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技推廣處處長、農業部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韓明玉教授帶隊,一行六人(李丙智教授、任小林教授、張永茂研究員、張林森副教授、張滿讓副教授)考察了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有關蘋果研究所、大學、不同產地的蘋果園、苗圃、包裝廠等,與國外有關專家教授、育種者、技術人員和果園主進行了詳細的交流,了解到兩國現代蘋果的育種栽培狀況、研究進展、蘋果生產等,收獲很大,達到了預期的考察目的。
1生產的基本特征
(1)單產高、效益好、成齡果園單產在萬斤以上。
(2)兩國果園都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冰雹地區有防雹網。
(3)采收預冷,分級包裝等采后處理設施完善,保證了蘋果出口產品的一致性。
(4)病蟲害防治嚴格,果園有定點的自動溫濕度記錄裝置和病蟲害預報系統,噴霧機械先進,蘋果園病蟲害控制效果高。
(5)每戶規模大,實施完善、組織化程度高,過去Enva,現在83個出口組織。但主要出口由協會和公司控制。
2產業的基本特點
(1)在品種上兩國各有各自的品種,如新西蘭過去有嘎拉、布瑞本,現在以爵士為主,正在發展Eve;澳大利亞過去主栽澳洲青蘋,現在以粉紅女士為主。
(2)砧木和栽培方式各不一樣,新西蘭過去以MM106為主。2001年推M26,現在推M9砧木。在栽培方式上,過去以基部三、四個主枝樹形為主,現在發展集約化栽培,整形上以高紡錘形為主。而澳大利亞干旱,主要推廣半矮化砧木,砧木變化不大,大部分為MM106,也有MM109,現在新建果園以M26為主。栽培密度也不一樣,從每667平方米74株到200株。樹形以“寬塔土拉”樹形為主。樹按70度向兩邊依次斜栽,中間間隔50厘米。還有應用三主枝和四主枝的“塔土拉”樹形。西澳也以MM106為主,但M26也采用高紡錘形修剪。
(3)栽培技術針對的問題也不一樣,新西蘭蘋果栽培的目標就是出口,更注重IFP制度的實施。在新西蘭針對出口地點歐洲和臺灣等市場的IFP制度也很不一樣,對臺灣,技術要求更嚴,目標就是確保90%的蘋果出口。要通過嚴格的檢驗檢疫。生草有各種當地草種、白三葉、新西蘭黑麥草為主。而澳大利亞蘋果以國內銷售為主,主要是早作栽培,滴灌為主。由于土層淺,下層土黏硬,根系不易生長,將行間土壤堆積到樹下壟栽,新建幼園,至少每月要澆水一次。果園以節水保水栽培為主,行間覆草蓋沙。富士雙環剝。主干兩邊各剝一半,相隔1厘米,不會出現死樹等現象。授粉品種沿行栽植,采用專用授粉品種。土壤水分管理方面,幾乎所有果園都采用微噴和滴灌,行內毛細管主要布置在地上40厘米,鋪在地面的很少。果園蘋果采收采用人工加機械采收。
(4)苗木繁殖,在砧木繁育技術上有提高,要求第1年砧木按45度角定植。在促分枝方面又細化,日常管理方面注重肥水供應,苗木生長健壯。刻芽位置適當提高,到木質部。
3科研新動態
兩國在蘋果科研上,不僅跟蹤基礎研究,研究與產業聯系十分緊密。許多研究主要針對產業存在的問題來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已經給本國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新西蘭蘋果育種是世界上最大的育種單位和最有成效的國家之一。位于霍克灣和瑞瓦卡。成功選育出太平洋美人、太平洋玫瑰和爵士。其中以爵士果肉質地和風味最好。目前的主要育種目標是不同的果皮顏色和紅肉、黃肉及新的風味品種,以及抗黑星病、白粉病、火疫病、棉蚜等品種。進行蘋果資源基因標記的研究和基因輔助育種工作。特別是紅肉基因的標記。育出的品種在全國和世界同時進行區試。采用人工氣候室等手段縮短童期,加快育種早期選擇步伐。有的雜交種一年能夠見果分析。澳大利亞國家育種項目以品質育種為主,每年7千雜交苗,現有5萬雜交苗。
采后:成功研制出RipeSense水果成熟度試紙。
水分研究,當前主要針對蘋果可持續生產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對果樹水分吸收實時監控、養分吸收、土壤養分滲漏測定,建立模型,應用到生產,對灌溉水進行區域分配調控。
4收獲和建議
(1)了解了兩國蘋果生產和科研進展的基本情況。對國外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的理解進一步深刻,特征更明確更細化。矮砧密植栽培是國際蘋果發展的趨勢。但各國應根據具體情況修正,特別是我國旱塬蘋果產區要具體分析。
(2)結識了生產與科研方面的一些專家學者,如:Dr.Brent Clothier、Dr.IanGoodwin、Dr.Tony Portman,澳大利亞果農協會。下一步需要繼續邀請引進這方面的人員。建立關系,也便于今后考察交流更方便,更能建立合作研究關系。
(3)學習了一些研究方法,特別是現場監測技術,如水分熱脈沖、樹干微變化、果實大小自動測定技術、宏觀水分監測、整體光合監測設備、土壤微生物與環境關系等,這些研究方法需要繼續加強交流。
(4)引進了一些品種和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