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英
【摘 要】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習的強化劑。如果我們采用恰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將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學習興趣 培養策略
學習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并伴隨著積極情緒色彩的意識傾向,是學生學習與成材的動機源和催化劑。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可目前的情況是,許多中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由此導致學業成績不佳。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
一、立志教育,提高學習目的性
我們歷來強調對學生的立志教育,通過立志教育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學習的社會意義,把自己的奮斗理想與祖國的繁榮富強聯系起來。為此,教師要注意從正面人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或用一些與人生觀和理想有關的名人故事和名言來教育學生,使其樹立遠大志向,增強民族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只有這樣,才能讓興趣之芽扎根于理想的沃土之中,并長成參天大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志能生趣,趣從志生”。
二、熱愛學生,密切師生感情
教育學生的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情感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師只有對學生抱有誠摯的愛,才能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崇敬、信任和親近,才能建立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尊師愛生的師生關系。如果教師不切實際的諷刺挖苦學生,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向師性”,尤其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導致師生關系的破裂。很難想象,學生會對厭惡的老師所教得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此看來,師生感情不僅是師生交往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對教
與學的內容發生興趣的關鍵。
三、組織活動,體驗參與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他們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
課堂活動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如果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義、規律、法則等,那么他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將會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做到,該由學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識,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該由學生自己獲取的知識,就盡量讓他們自己去獲取。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思維受阻時,教師只作適當的提示和暗示,讓學生體會到所學會的知識是自己“發現”的,自己“創造”出來的,從而使其體會到自己的成功和進步。
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也是激發和培養其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把課外活動稱為“第二興趣的發源地”。只有親自認識它或參與它,才能體味其中的奧妙,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并隨著認識的深入,激發出濃厚的興趣。演講、角色扮演、情景會話、速算、辯論、作文、魔術、生物標本采集以及各種物理、化學實驗都可在課外進行。
四、創設情境,激發認知好奇心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識處理,但可以間接用已有知識處理的情境。問題的難度是構成問題情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感性輸入的信息與人現有認知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大。
瑞夫(Reeve,1996)提出激發學生好奇心的五個策略:
1.制造懸念
亞里士多德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學生的思維活躍于疑問的交叉點。教師要巧妙地設置“懸念”,著意把一些知識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激起情趣,使學生產生欲解不能,欲罷不舍的心態,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動機都積極地凝聚在一起,以達到學習的最佳狀態,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讓學生猜測,教師提供反饋
“沒有大膽的猜測,就做不出偉大的發明”(牛頓)。教學中,通過嘗試讓學生大膽猜測,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激發興趣的效果。
3.充分利用學生的原有知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皮亞杰認為:“兒童和青少年的好奇心不完全取決于一個東西的物理特性,而要看它和主體的過去經驗的關系如何。”學生對新穎和原有經驗聯系得上的教材最感興趣。當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似曾相識而又陌生的感覺時,最能誘發好奇內驅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學習愿望。教學中創設一種使學生面臨“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問題情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新異刺激的探究興趣。
4.引起爭議
利用學生的不同見解,巧妙設計問題,引起對不同結論的爭論,對激發學生的思維最為有效,既能引起學生尋求真理的興趣,又能對問題實質得以深刻的理解。
5.制造矛盾
課堂提問能否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是看這些問題能否起到揭示矛盾、造成學生心理不平衡的作用。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是:問題要小而具體;難度適當;新穎且有趣;富有啟發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不單單靠提問,它還可以是生動的講解、美妙的實驗、精練的板書、自然的手勢、恰當的表情、直觀化手段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等。
五、賞識激勵,體驗成功的快感
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習的成效與興趣是成正比的。當學生在不感興趣的學科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時,就會孕育興趣(朱立峰)。興趣的大小往往取決于對成功結果的期望。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一個人經歷的失敗過多,就會產生無助感,從而悲觀失望、灰心喪氣、怨天尤人,甚至對自己能力表示懷疑。應該說小成功是積累大成功的基石。要讓學生獲得成功激勵,切忌期望過高,責之過嚴。要用“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去發現挖掘他們的優點和閃光點及時鼓勵、肯定和強化,從而使他們產生進步的信心和愿望。要多欣賞他們的長處,多鼓勵他們的進步,多為他們提供表現自我、獲得成功的機會。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提供難易適宜的學習任務和成就標準,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訓斥、指責,而是給予及時幫助和鼓勵,使他們能夠從成功的學習開始,體驗學習成功的經驗,品嘗成功帶來的快感。
另外要求學生做到:①樹立“我能行”自信心;②做好“滿懷興趣地學習”的心理準備;③掌握學習方法;④勤學苦練。多一份成績,就多一份興趣。
參考文獻:
[1]李淑化,竇維華.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M].中小學教育研究,2002,2.
[2]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