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巖
[摘要]古籍圖書保護與利用是當前擺在圖書館古籍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光榮使命。網絡環境下的古籍圖書保護是對以往古籍保護方式的一個新的嘗試。必須大力探索網絡環境下的古籍圖書如何進行更好地保護與利用的途徑,同時認真研究數字化古籍文獻中存在的問題,制訂應對策略。
[關鍵詞]古籍圖書;古籍保護;網絡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5-0153-02
一、引言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中華文明歷史的古籍文獻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保存在全國圖書館系統的古籍有2750萬冊。加之文物部門和寺院等單位的收藏,古籍總數超過3000萬冊,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過250萬冊,這還不包括大量無以計數的流散在民間和海外的古籍。對古籍文獻的保護與開發是當前擺在圖書館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傳承歷史、開拓未來的光榮使命。《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特別提出要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加強古籍保護和搶救工作。200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古籍保護的主要任務和基本目標。5月“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國家圖書館正式掛牌成立,以貫徹《意見》所作各項工作部署,對全國古籍收藏和保護狀況進行全面普查,建立中華古籍聯合目錄和古籍數字資源庫;實現古籍分級保護。建立《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完成一批古籍書庫的標準化建設,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加強古籍修復工作,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古籍保護專業人員等。中華古籍保護正面臨著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使這一光榮而又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做好是歷代文獻保護者的重大課題。本文僅就當今網絡環境下對古籍文獻的保護問題提些粗淺的看法。
二、古籍文獻的特點
我國的古籍文獻形式多樣,甲骨、金石、竹簡、縑帛、紙張等。從文獻的保護角度上看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1時代久遠。甲骨始于殷商,金石行于商代、秦漢,竹簡在商周之際已有,縑帛在先秦就與竹簡同行,紙張始于漢代,承載在上述載體的古籍文獻均是千年以上的歷史文獻。
2散佚、流失嚴重。甲骨卜辭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文字記載,而已發現的也僅有15萬片左右的甲骨,其中還有部分流失海外。再如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巡行各地,刻石記功,共刻有嶧山、泰山、瑯邪、之罘、東觀、石、會稽等七石。現在這些刻石大部湮沒,殘存字數已不多,而稱得上我國目錄學、分類法之始的漢代劉向的《七略》現已不可見,只能從《漢書》中的《藝文志》中觀其大概。至于歷史上諸多典籍的散失、流失更是不勝枚舉。
3不可再生性。古籍文獻是歷史的產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正如人們所熟知的,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古籍文獻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一經流失,毀壞,就難以復原,人們只能從保存下來的感知文獻中去尋找過去的歷史,或從偶爾的考古發現中去窺見歷史的容顏。
4保護上的復雜性。對古籍文獻的保護工作是一項復雜性的工作,需要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文物單位各自完成。保護措施也各有不同,尤其是置于特定環境下的刻石,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人為損壞或受自然災害而消亡。對于紙質、簡帛古籍文獻來說,對溫度、濕度、防蟲、防火等更是要有嚴格的要求。
三、網絡環境下古籍文獻保護的作用
隨著現代的計算機技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歷史進入到了信息時代、網絡時代、數字化時代。信息的存貯與傳播有了根本性的變化,雖然不能完全取代紙質文獻,但數字化、電子文獻正進入社會,成為重要的信息交流手段。同樣也會在古籍文獻的保護上發揮重大作用,對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存貯在計算機、光盤等多媒體上就是較好的保護措施。而通過計算機網絡,人們又能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從中開發出有益于社會的物質產品,使精神轉化為物質,真正發揮古籍文獻的功能。
1存貯的時間長。由于對古籍文獻的數字化是將古籍文獻上的信息記錄在計算機的外存上,這些信息可以完整、真實地記錄古籍文獻并且可重復復制,那么,就相當于記錄下來的古籍文獻可以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即使原件毀壞或消失,其仍然在光盤等載體中存在,可以永遠保存下去。
2成本低、容量大。數字化文獻是經過數字化處理的,存貯在光盤、硬盤等介質上的其成本很低而容量極大的特殊文獻。如《人民日報》網絡版的平臺數據庫中,15G的數據相當于75億個漢字的信息量,而其硬盤價格僅為一千多元。而與之相當信息量的古籍文獻得價格卻是不可估量的,與之相比,二者的價格比就一目了然了。
3交互性。在網絡下的數字化感知文獻可隨時與讀者見面,編輯人員亦可以隨時掌握讀者對各種古籍文獻的需求。從而制作出更多的數字化古籍文獻。
4超文本鏈接,檢索更加方便、快捷。凡是在數據庫中存貯的數據,讀者只要點擊所鏈接的對象,便可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檢索到所需的信息資料,節省了大量的檢索時間,同時也節省了圖書館工作人員整理、檢索古籍的時間。
5古籍文獻的開放性。數字化的古籍文獻是與網絡技術聯結在一起的,其信息可以通過網絡發布,使得古籍文獻更快地走出“深宅大院”,讓更多的人進入其神秘的世界。
6利于古籍文獻的研究與開發。古籍文獻的研究與開發是其真正的歷史功能。數字化古籍文獻不僅保存了其原件的使用壽命,而且更大意義上是為更多研究與開發其中的使用價值。現在用于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良藥“華佗再造丸”,就是從我國幾種重要的古代醫書中的成方中繼承和發展的結果,不僅給制藥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更造福于成千上萬的患者。
四、數字化古籍文獻之不足
數字化古籍文獻在保護古籍文獻中雖有很大優勢,但仍存在之不足,還不可取代原始的古籍文獻,不足之處如下:
1雖可觀其影像,不可觸其實體。古籍文獻形式多樣,甲骨、金石、竹簡、縑帛、紙張等,每種載體都存有其那個時代的歷史痕跡,人們為了更好地感受歷史,都要有親手觸摸、把玩、品味的欲望,而電子化、數字化的古籍文獻是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尤其對研究其歷史的專家學者來說更是如此。
2從版本上來看,數字化古籍文獻對紙質古籍文獻的研究不利。因為各個時代的古籍在紙張、印刷、防蟲等措施上特點各異,要求不一,光憑影像很難辯其真偽。需要手摸、親臨才可幫助判斷、辨其真偽,對書、畫作品更要通過一些專業測試儀器幫助分析其紙質成分、印跡年代等,這些在辨偽工作中是極其重要的。
3受技術手段的制約。數字化的古籍文獻由于受制作人員制作水平與機器設備的多種因素限制,在真實反映古籍文獻原貌上會打些折扣。另外,由于設備的更新與技術的改進,信息轉換過程中會存在丟失部分信息或轉換失敗等情況發生,從而影響其作用的發揮。
4信息交流與傳遞系統的不穩定性。由于現代的網絡
傳輸技術還不夠完善,在信息傳遞中,系統的不穩定或網絡黑客的入侵、網絡病毒的傳播。都會使數字化的古籍文獻信息丟失或受損壞。從而使其不能正常使用。
5閱讀方式很難改變。一部分人仍不習慣在電腦屏幕上查看資料,雖然各種電子出版物充斥在書、報市場上,但很多人仍然習慣于閱讀印刷型文獻,這對于年紀較大的古籍文獻研究人員來說更是如此。所以,他們會受閱讀習慣的影響而更喜歡閱讀印刷型文獻,會樂于去圖書館來親自閱讀古籍資料并與工作人員相互交流信息。
6受經濟條件、制作經費的制約。由于現在制作數字化文獻的花費較大,對于一些經費緊張的文獻單位來說還有一定困難。所以,大量的古籍文獻一時難以數字化。同時,由于制作單位要回收成本,創造經濟效益,讀者還不能完全免費享受這種服務。因此,經濟條件也是制約其發展、利用的一個重要因素。
五、網絡環境下古籍圖書保護的具體措施
1配備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古籍圖書的再生性保護,是指將古籍原件進行復制,制成替代品,如光盤。縮微制品等,這只有通過圖書館現代化技術,即縮微技術、數字化技術、復制技術等才能得以實現。所以。需要配備比較精密的計算機設備,如電腦、掃描儀、復印機等。先進的計算機設備為古籍圖書的再生性保護提供了保障t
2建立現代化的古籍書庫。古籍圖書損壞有兩個主要因索: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因此,古籍的保護要根據各自不同的環境,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綜合保護手段,改善藏書環境。減少自然因素損壞,創造一個適應的環境,加強古籍藏書的保護,特別是加強古籍替代品,如古籍圖書光盤、古籍圖書縮微制品的保護。所以,現代化的館舍建筑、先進的設備,才能使藏書條件全面改觀。書庫設施齊備,溫度、濕度的控制、通風系統、防火、防盜、防蟲、報警、監控系統建立建全,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藏書環境,從而達到保護古籍圖書及替代品的目的。
3建立古籍。圖書機讀目錄數據庫及檢索系統。為了便于管理和保護各類古籍圖書。圖書館應建立古籍圖書檢索系統及編制機讀目錄。檢索系統及機讀目錄的建立,不僅加快了查閱古籍圖書的速度而且還大大減少翻閱古籍圖書的次數,減少了對古籍圖書的損害,從而起到保護古籍圖書的目的。
4建立嚴格的古籍典藏管理制度。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和健全的管理措施,對古籍的保護與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要將各項工作有所發展,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度的建立是事業發展的保證。嚴格的管理制度、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措施。如可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即室內衛生制度、書籍排架制度、防火防盜制度、報警制度等。書庫管理制度,即人員、書籍進庫制度、書籍;函套低溫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要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嚴格執行。
六、加強古籍保護工作專業人員的培養
一支具有良好素質的古籍保護專業隊伍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關鍵,專業人員必須知識廣闊、技術嫻熟、操作細致。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及其它相關領城的知識。圖書館應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支持古籍保護工作。
1對古籍保護工作人員的定位。認識古籍保護人員在圖書館工作中的性質,正確對待保護人員的作用,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做到人們對保護工作的認知程度的不斷提高,促進保護工作不斷發展。
2加速古籍保護人員的培養。從事古籍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員總數與所需擔負工作任務差距很大,急需培養高素質專業保護人員,在培訓工作上下功夫。通過多種方式、系統培養。我們認為:(1)專業培訓:有實力的單位,如:國家、省級圖書館,定期開辦培訓班,為各單位培訓。(2)各單位選派優秀員工,由有經驗的工作者言傳身教,以老帶新,在實際工作中邊學邊干,(3)大專院校開辦古籍保護專業課程,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員。(4)對古籍保護工作進行科學研究,加速其標準化、機械化。(5)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研究成果,更新技術和理念。圖書館一方面必須重視古籍的保護,大力宣傳,爭取必要的保護經費f一方面應盡快建立一支專業古籍研究保護修復隊伍,切實做好古籍保護工作,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弘揚。
綜上所述。古籍圖書的保護工作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網絡下的古籍圖書保護只是古籍圖書保護眾多方式的一種,雖然有其不足之處,但在網絡環境下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在保護古籍文獻上是一個發展趨勢。
[責任編輯:李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