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育豹
旅蒙晉商,是指明清時代在蒙古地區做生意的山西商人。歷史上,蒙古地區與漢族地區之間的貿易關系從未間斷過,雖一度有統治者的“邊禁”政策,但也無法全部阻止,一般是和睦時期相對繁榮,戰亂年代則趨于萎縮。
明代除貢市外,在蒙古地區設有馬市,這是允許蒙漢人民在指定地點進行民間貿易的活動。明朝政府鼓勵商人為邊鎮駐軍運送糧草,并給予食鹽運銷權的優惠政策,山西商人借此捷足先登,在蒙古地區從事販運糧鹽的貿易。
到了清代,康熙帝曾先后于1690年、1696年和1697年3次親征,打敗噶爾丹統領的叛軍。十幾萬清軍在草原上展開軍事行動,所需糧草自然要靠當地牧民提供。在與當地牧民的頻繁接觸中,負責后勤的清軍官兵逐漸熟悉了牧民的生活習俗和他們的宗教信仰,掌握了一些蒙語,與當地牧民建立了深厚友誼,同時也精通了以物易物的規矩及在商品交換中獲利的秘笈。戰爭結束后,一些曾經為朝廷籌辦軍需的晉籍清兵干脆留在草原做起了生意。
清代在蒙古草原上的旅蒙晉商,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群體,活動的地域非常寬廣,除整個蒙古高原外,還活躍在西起新疆,北到中俄邊界(現在的俄蒙邊界),東到黑龍江入海口,南至山東、福建、浙江諸省的方圓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以后,他們越過了中俄邊界進入俄羅斯,活動范圍更加擴大,達到橫跨歐亞大陸的程度。
旅蒙晉商是由許多個商業集團共同構成的商業大軍,就像軍隊的野戰兵團一樣,人數動輒以萬計,甚至數十萬計。其經商能力大得驚人,其所經營的物資以茶葉、瓷器和絲綢為主,源源不斷地從中原的京津地區、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和江南的兩廣、福建等地,輾轉運到北方的商業重鎮歸化城。運輸中間車倒船,船再倒高腳(駝、馬、驢、騾),異常艱難。到了歸化城,再由強大的駝隊運往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直至歐洲腹地,用氣勢磅礴來形容毫不過分。
旅蒙晉商主要有兩種經營方式:一是行商,以推銷貨物為主,無固定經營地點。每到春季,行商開始出動,他們將蒙民需要的商品裝在牛車或駝背上,一般是以三四人或十幾個人為一組,沿途不做零售,一直到達目的地。在王府或寺廟附近支帳掛牌,吸引當地蒙民來購買商品,并把交易所得的牲畜和畜產品運到邊口或內地進行銷售。再就是坐商,這些人改變了春入秋歸的貿易方式,在蒙古各地開設固定商業網點,有雜貨棧、皮毛棧、牲畜棧、布棧、糧棧、茶棧等。
旅蒙晉商在創業初始,就非常重視商德建設,實行文化與商業的結合,其創業經歷、處世準則和管理方法,無不體現出儒商文化和色彩。同時,他們又把關羽供奉起來,使儒商文化融合進關羽文化。關羽是三國時的人物,在民間是一個集仁、義、禮、忠、孝為一身的藝術形象。人們認為他能顯靈降魔、懲惡揚善、扶危濟貧、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所以深受海內外華人的崇敬。由于過去國人十分重視對神靈和祖先的崇拜,加上社會動蕩因素和背井離鄉謀生不易,所以許多行幫會館都把關羽這個有血有肉、富有人文精神的人物,作為他們同患難、共富貴、生死與共,增強自身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商家也把關羽奉為財神和信守商業契約之神,相信在他的護佑下,定能生意興隆,財源滾滾。加上關羽是山西運城人,這更使旅蒙晉商感到驕傲和自豪,自然會用關羽這個傳奇人物來維系商廈的繁榮。
旅蒙晉商的敬業精神值得稱道,他們招收學徒堅持標準,并在實踐中選賢任能。學徒3年內不許回家,每天除伺候掌柜,提三壺(水壺、茶壺、尿壺),干雜活外,還要練習珠算和毛筆字,出師后賢者留用;號內人員一律不許攜帶家眷,亦禁止在營業地結婚;不許長借短欠、挪用號內財物或兼營其他業務;禁止嫖娼或吸食鴉片;不許向財東和掌柜送禮;凡打架斗毆、挑撥是非、結伙營私,或不聽調遣者,予以除名,被開除的人員其他商號一律不用。
有些商號還規定,學徒入號頭10年,除在總號學3年做生意的一般知識外,還必須到前營或后營柜臺分別學習3年,學蒙語和蒙族生活習慣以及與蒙古人做生意的方法,并熟記經營的路線和住宿的地點。因而,幾乎所有的旅蒙商人都會講蒙語,熟悉當地風俗習慣,并練就了一身騎馬和看牲畜口齒、估肉斤的過硬本領,這為他們走包串戶售貨和收購奠定了基礎。
憑借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旅蒙晉商上通清政府,中結王公貴族,下伸蒙古包,把南方的煙、酒、糖、布茶千里迢迢組織進來,將北方馬、牛、駱駝、羊長途販運出去,艱苦創業,一度幾乎壟斷了蒙古地區的貿易和全國票號業務,直接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內蒙古民族貿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旅蒙晉商中的許多人原本是農家子弟,祖祖輩輩靠耕作為生,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活,只是為了生存才背井離鄉,踏上了漫漫商道。這些人是旅蒙商人中最基層、最龐大的一個群體,也是商人之塔的塔基。
旅蒙晉商具有刻苦、忍耐、勤儉、守素的品質,他們常年在草原上經商,一代代忍受著離鄉背井的孤獨和困苦,忍受著與親人離別的痛苦、長夜的孤獨,特別是來自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死亡就像影子似的隨時跟在他們身邊。
旅蒙晉商都有著幾乎相同的規矩:一個人要想站得住腳,必須從少年時代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們的認真刻苦簡直到了局外人難以理解的地步。
旅蒙晉商由輝煌走向衰落,是在鴉片戰爭以后,腐敗無能的清王朝在帝國主義侵略者面前節節退讓,被迫簽定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使民族工商業受到致命的打擊。先是英法等國通過天津、大連等口岸,走私運進鴉片和其它商品,在蒙、青、新等地大量傾銷。隨之沙俄也乘機從陸路侵入,并獲得在蒙古和新疆等地進行貿易不納稅等種種特權。
一時間,日、美、英、法、德等資本勢力相繼進入蒙古地區,與沙俄爭奪貿易權。他們主要通過洋行和漢商買辦,采取大量廉價傾銷本國工業品、抬價收購蒙古地區畜產品的辦法,不僅使整個中國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使蒙古地區的民族經濟受到嚴重摧殘。
旅蒙晉商自然不是這些外國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競爭的對手,加上外蒙古宣告獨立,沒收了旅蒙晉商的資財,同時一些地區出現戰亂,使其收不回賒欠的債務,因而紛紛倒閉或歇業,從而結束了旅蒙晉商200多年的歷史。
旅蒙晉商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產物,其經營思想和管理經驗無不帶有封建色彩。不過,在旅蒙晉商的經營活動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如他們重信義、講忠誠,把重商立業、以德取財作為立身之本;他們堅持信譽高于一切,寧肯賠本也不做玷污商號招牌之事,同行一經成為“相與”,就同舟共濟,善始善終;他們視客戶為衣食父母,用周到的服務和靈活多樣的銷售方式,去滿足牧民的生產生活需要;他們選賢任能,不分門戶,不徇私情,并用人身頂股的做法協調勞資關系,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用嚴格的號規和明確的分工,規范股東、經理和職工的行為,并身體力行,賞罰分明。
旅蒙晉商的經營及管理方式,總體上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礎上的,這正是今天的商人應當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