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苛刻的影評人,也不能否認《變形金剛2》IMAX版的視覺效果——它本來就該是一頓視覺系盛宴,在這個使命之下,彌漫的美國意識、只能算及格的故事情節,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了。
擎天柱有10000多個零件、而在《變2》才出場的金剛大力神則由7個汽車人組成,多達50000個零件,這些比人體骨骼多得多的零部件,要按照無可挑剔的變形方式呈現,要結合爆炸、追車、對打等場景,想起來恐怕都是特效電影標桿“工業光魔”(ILM,全稱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即工業光學魔術公司)頭疼的事。從《變1》15TB(1TB=1024GB)到《變2》140TB的C G渲染量,除了給“爺們”無比的汽車人做的各種造型、渲染外,女主角梅根·福克斯的模型據說也有7個之多,而這些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本就hot的梅根“even hotter”。
《變形金剛2》的部分畫面采用了IMAX形式,畫面比普通35毫米膠片大16倍,要求特效部門在制作cG特效時必須以超高清畫質保存,這樣一來,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僅僅渲染一幀畫面就需要好幾天。IMAX使普通版中普通的部分場景有了微妙變化:打斗和變形變得有質感,而不是之前“像一推破銅爛鐵掉下來”一樣。屏幕更大,鏡頭更長,IMAX版的《變2》合格于“震撼”。與之相比,1984年動畫片版的《變形精鋼》中一覽無余、一眼看完的變形過程,除了懷舊也只能是懷舊了。
特效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就連看似“溫和”的《海角七號》里也有特效鏡頭的應用。實際上,在當今電影制作環節中,特效技術的使用,已經不是科幻、恐怖、驚悚、災難、戰爭電影的專用手段。它彌漫了整個電影界。在小成本制作的電影里,特效技術的使用正是他們降低成本的手段之一。在過去的幾年里,數字技術使數字電影制作各部分的界線變得模糊。
而制作這些電影,特效團隊幾乎無一例外都使用了美國公司歐特克(Autodesk)的系列軟件。自進行了包括Alias、So/timage等的一系列收購之后,歐特克在此領域幾乎再無對手。2006年之后,Alias Maya成了AutodeskMaya,與Autodesk 3ds Max、Autodesk Softimage、AutodeskLustre、Autodesk Inferno等一起構筑了歐特克的視覺系帝國。
“有一件事情讓我無法忍受好萊塢的就是浪費,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非常經濟有效的電影工作者。”《變形金剛》的導演邁克爾·貝說。通常認為特效技術的使用提高了電影制作成本。不過,制作團隊本身還是可以“自主”的降低制作費用——畢竟,要想獲得視覺的感官刺激,花錢,花大錢,那簡直是一定的。通常情況下,類似《變形金剛1》的續集,平均花費2.3億到2.4億美元,而拍攝《變形金剛2》剛好只用了2億美元——很多導演會在全程同時組上第二個團隊,而《變形金剛2》還是原班人馬上陣,節省成本數百萬美元。
未來,S3D(Stereoscopic 3D,三維立體影像)可能會成為視覺系的新的重要成員。S3D是利用人類的“雙眼視覺”來制造對景深的幻覺,使物體呈現于屏幕的偏前方或者偏后方,從而產生有別于傳統圖像的三維立體效果。通常觀眾需要帶特制眼睛觀看的,即是這種電影。目前,好萊塢已經有約20個S3D的項目進行,而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動畫片《怪獸大戰外星人》即是其中之一。迪士尼、皮克斯、夢工場、SonyPictures ImageWorks、Lucas Film等大牌制作機構均推出了高質量的立體電影預覽片。
視覺系讓人們覺得過癮,過癮之后觀眾開始抱怨特效電影除了過癮也無其他。觀眾對視覺特效厭倦了嗎?遠遠沒有。在這一點上,“藝術要高于生活”的要求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甚。《變形金剛》從1到2,其短短幾天票房就破億的成績說明了這點。“大蕭條”時人們聚集于電影院內看美女明星以逃避電影院外的真實生活。但現在,只有特效電影才能滿足浮躁時代的感官需求。視覺系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