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南
2009年5月初,“新疆十大杰出母親巡回報告團”在新疆石河子市舉行,“新疆十大杰出母親”之一、新中國第一代女軍墾金茂芳的報告,贏得觀眾一陣陣掌聲。在此不久前,金茂芳還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聯合舉辦的“十大戈壁母親”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十大戈壁母親”。
金茂芳是個地道的山東姑娘,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以軍人身份屯墾新疆,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女軍墾。半個多世紀以來,金茂芳和其他眾多建設者一起白手起家,在莽莽戈壁上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她不僅多次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全國“勞動模范”,還多次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青春以一座城市作為紀念:一個扎根邊疆的優秀勞動者
1933年11月,金茂芳出生于山東濟寧市鄒縣的一個地主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個擁有幾百畝土地和幾十名長工、短工的地主,伯父是國民黨時期的一個鎮長,叔父是和日本人做過多年皮貨生意的商人。新中國成立后,這樣的出身給正處在豆蔻年華的金茂芳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因為成分不好,她均被招工單位拒之門外。
1952年5月的一天,金茂芳聽說新疆的部隊來人了,要招一批女兵去新疆石河子當人民解放軍。她高興得一夜沒有合眼,天一亮就往縣城跑。當她忐忑不安地說出自己的家庭情況時,負責招兵的軍官肯定地說:“只要個人表現好,出身不好沒關系。”金茂芳二話沒說就報了名。父母極力反對,但金茂芳以絕食抗爭,直至他們“繳械投降”。
帶著美好的憧憬,金茂芳等幾千名山東姑娘抵達了她們夢想中的“天堂”——新疆石河子。迎接她們的是茫茫的戈壁和漫天的黃沙。姑娘們大都哭作一團,不肯下車。金茂芳不僅不哭,還第一個跳下了車,因為她清楚自己為什么到這里來,這里不講成分,可以讓她活得像個人。
在選擇工種時,金茂芳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開拖拉機。1953年3月,她被分到機耕隊開始跟車。當她哆嗦著手腳在原野上犁出她的第一犁時,也“犁”出了一個嶄新的人生。一個地主的女兒也能開上拖拉機?感恩的同時,她一遍遍對自己說:金茂芳你要好好干,否則你就對不起這身軍裝和這臺拖拉機。
無論是驕陽似火的七月,還是干燥酷寒的臘月,她都能始終如一地堅持到最后,平均每天工作十六七個小時以上。別人的機子帶一臺耕地機,她帶兩臺。別人耕四行,她耕八行,曾一度創下日耕地120畝的紀錄。
1959年她入了黨。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多次被評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全國“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她帶領的機車組年年被評為先進機車組,被譽為“兵團十二面紅旗之一”。她當年開的那臺“莫特斯”拖拉機作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歷史博物館收藏。
金茂芳還被不少人認為是我國1960年版第三套人民幣壹元劵上“女拖拉機手”的原型之一。中央電視臺的《走遍中國》節目就曾做過這樣的報道。但金茂芳卻說:“1960年版的壹元錢背面有天山、有牧場,很多人說這就是新疆的特色,因此認定紙幣正面的拖拉機手原型是我。成為英模后,很多記者采訪過我,拍過許多照片是事實,但我真不敢說這個原型就是自己。大家不忘當年的創業故事就行了,沒必要拿‘幣中人宣傳我。”
如今的石河子綠樹成蔭,四季鮮花盛開。一幢幢現代化的樓房拔地而起,寬闊平直的街道上人流不斷。石河子曾先后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范例獎”、“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獎”,被授予“全國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等稱號。著名詩人艾青曾經為石河子寫下這樣一首詩歌:“我到過很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她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不是瀚海蜃樓/不是蓬萊仙境/她的一草一木/都是血汗凝成。”這些血汗中,自然少不了金茂芳這樣的優秀勞動者的貢獻!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一個讓她感恩一生的人
有一個人,感動了金茂芳的一生,這個人就是周恩來總理。
金茂芳盡管在茫茫戈壁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揮灑下無盡的汗水,但那個有關出身的“結”,曾長時間困擾和折磨著她。
1965年7月5日早上,場里的領導通知她,說正在石河子視察的周總理要接見她和其他的勞模,金茂芳一聽,緊張得手腳都不知放哪好了。路上,她一邊想象跟總理見面的情景,一邊在心里念記領導教給她的那些話,生怕忘了詞。當真見到敬愛的總理時,金茂芳卻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只會流淚,只會點頭。總理逐一和勞模們握了手。兵團首長向總理介紹金茂芳時,贊許地說她是個出身不好的勞模代表,周總理一聽很高興,又特地返回跟金茂芳握了一下手,和藹可親地對她說:“出身不由己,但前途和道路是自己可以選擇的!”總理的這句話,徹底解開了金茂芳心底的“疙瘩”,鼓勵、感動了她一生。
金茂芳用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堅定的意志,用一生的勞作實踐了周恩來總理對她說的那句話。她贏得了這片嶄新的土地,也贏得了這片土地上所有勞動者的敬仰。“十大戈壁母親”評選活動推選委員會給了金茂芳這樣的頒獎辭:她用女性的細膩養護著機車,又用青春的理想,讓馬達不停地轟鳴。7年間,她干了22年的活,在戈壁荒原變綠洲的開發建設中,她敘寫了最動人的篇章。如今,她駕駛的那臺拖拉機,就存放在石河子軍墾博物館。她是兵團第一代女拖拉機手,是拓荒歲月里最杰出的女性!
面對榮譽,她只是淡然一笑,由衷地說道:“直到現在,我始終把周總理的那句話銘記在心,視為座右銘。我出身不好,但我選擇一條堂堂正正為人、踏踏實實做事的正確道路。在這條路上,我可以像別人一樣走下去,同別人一樣干得很好。是這條路培養我成為一個優秀的勞動者。”
幸福的婚姻就是大田里的莊稼:一個苦澀而又浪漫的愛情故事
上世紀50年代初,金茂芳她們進疆后不久才發現,她們肩負的任務遠不像普通的女兵那樣簡單,保衛邊疆和生產建設都不及另一個任務重要——給戍邊的戰士做老婆。她們被陸續介紹給部隊里的男兵。她們的丈夫,大多比她們年長十幾歲,且彼此之間無從了解。有一個副營長和一個司務長先后看上了金茂芳,但金茂芳對他們卻沒有好感,婉言拒絕了。她要為自己尋找一個喜歡的“同命鳥”。
后來,金茂芳和大她兩歲的戰友王盛基自由戀愛了。1955年,金茂芳和王盛基隨著十萬大軍一起就地轉業,成了軍墾職工,他倆還被一起分配到了石河子機耕農場。他們正式向組織上遞交了結婚申請。然而在組織批復上卻沒能過關。原來金茂芳是回族,而當時的政策還不允許回漢通婚。婚結不成了,兩人的心里都不好受。金茂芳找到王盛基說:“你找吧,我不能拖累了你,反正今后我是不再找人了。”王盛基堅定地說:“你不找,我也堅決不找。咱們就這么等,一直等到允許的那一天。”就這樣,他們都在耐心地等,等待著組織,等待著政策。1956年初,隨著國家新婚姻法的頒布實施,個別不合理的政策得到了修正。同年12月26日,王盛基和金茂芳在石河子機耕農場舉行了婚禮,有情人終成眷屬。
王盛基對金茂芳是疼愛有加。就連金茂芳那時穿的衣服,都是王盛基設計后好,再找裁縫去做的。他也是個很心細的人,他一輩子都很珍惜妻子的東西,連金茂芳當時寫給他的情書他都一直保存著。
文革開始后,王盛基被“打倒了”。由于王盛基是從國民黨部隊起義過來的,就被扣了一個“國民黨反動派”的罪名,說他有嚴重的歷史問題。精神的巨大壓力讓王盛基不堪重負,不久就患上了胃病,后來發展成胃癌。1972年3月,金茂芳在醫院的病房里一步也不肯離開地守著丈夫王盛基,直至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夫妻倆一起生活了16個年頭,卻從來沒有吵過架。用金茂芳現在的話說就是“兩人從來就沒有好夠過”。丈夫去世時,金茂芳還不滿40歲,她沒有再嫁。而是帶著對丈夫的殷切思念,獨自一人艱難地將丈夫生前收養來的一兒一女撫養成人。
從1952年至今的57年里,金茂芳回山東老家的次數用一只手就能數得過來:第一次回家是在1962年。按當時的規定,像她這樣出身不好的女兵,參軍滿10年才允許回家探親;第二次回家是在1976年,她曾借出公差的機會回了一趟濟寧,那時父母雙親都不在了,家里只剩下一個大姐,房子也給了別人。因為當時通信不便,她至今也說不清父母去世的準確時間,更不用說在床前盡孝了。進入新世紀以來,金茂芳在媒體的邀請下回過山東幾次,但這時,她真正意義上的“家”早已不復存在。
盡管金茂芳一直覺得虧欠父母等親人太多太多,但她并不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她說:“生我的是山東,養我的是新疆,我把青春和一生都光榮地獻給了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