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曉然 王玉新 郭曉峰
一位貧困母親通過植桑養蠶發家致富,進而帶動全村人脫貧致富奔小康,向命運發出了不屈的挑戰。她就是社旗縣饒良鎮二戶崗村的普通村民劉保琴。
闖開一條路,擎起一片天
20年前,英姿颯爽的劉保琴與二戶崗村中學時代的同窗摯友楊海舟結為伉儷。從此,在二戶崗這塊荒蕪貧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們同命運抗爭的足跡。保琴上有公婆、下有愛子,為維持全家5口人的生計,她和丈夫楊海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頭來,不僅衣食不保,還落個債臺高筑。時間一久,劉保琴灰心了,麻木了,一日三餐圍著鍋臺轉,兩晌圍著地頭轉,一切圍著丈夫轉,成了一個地道的農村婦女。直到2001年3月,社旗縣把二戶崗定為“幸福工程”的項目點后,劉保琴的心中才再度迸發出向命運挑戰的熠熠火花。
在鎮計生協會舉辦的貧困母親生產技能培訓班上,劉保琴選定了植桑養蠶項目,得到了縣、鎮計生協會和“幸福工程”項目辦的熱情支持。縣“幸福工程”項目辦公室為劉寶琴投入了救助資金5000元,鎮計生協會協調解決貸款2萬元,村委劃出崗坡地20畝,以每畝160元的承包費和見效益后再繳租金的優惠條件,與劉寶琴簽訂了承包合同,并成立了10人義務幫工隊,幫助劉寶琴夫婦在10里長崗上建起了第一個桑園,蓋起了第一所蠶房。計生協還專程從南陽桑蠶公司聘請了技術人員傳授、指導良種桑苗的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及桑蠶養殖技術。縣、鎮、村三級的共同扶持,確保了劉寶琴當年上項目,當年受益,收獲蠶1600余公斤,毛利潤達32000多元,為二戶崗村的計生貧困母親們闖開了一條新路,撐起了一片藍天。
立下創業志,揚起一葉帆
又是一年的早春,劉寶琴不失時機地擴大種養規模,籌建桑蠶基地。她的心愿是:“讓二戶崗山變綠,人變富;桑園長出梧桐樹,金蠶引來彩鳳凰。”他們把桑田承包面積擴大到46畝,蠶房擴建為36間,在蠶場內打深水井一眼,新做繭樓46架,并在荒崗上架起了專用電線,開通了程控電話。初具規模的桑蠶基地宛如桑海中揚起的一葉風帆。一帆競駛,百舸爭流。養殖基地的建立,給二戶崗帶來了新的生機。大投入,得到了大回報。桑園擴種第一年,新栽的桑樹苗枝條疏密有序,葉厚碩大。春、夏、中秋、晚秋四季桑蠶,可望收繭7000余公斤,按每公斤4元的保護價匡算,全年收入最低可達12萬元以上。劉寶琴決定,把桑蠶養殖場定名為“社旗縣饒良鎮‘幸福工程桑蠶養殖基地”,她說:“我成功的背后,既有‘幸福工程的關懷厚愛和縣、鎮、村三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也有鄉親們的熱情幫助。我要用實際行動回報各級領導、回報社會、回報鄉親。”
播撒銀絲雨,架起彩虹橋
有遠見、重情義的保琴夫婦,自己是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光榮戶,脫貧前曾與計生貧困母親們有著共同的經歷、共同的磨難、共同的心聲、共同的期盼。因此,他們對本村的獨生子女貧困家庭關愛有加、情有獨鐘。盡管眼下因籌建養殖基地而無力在經濟上資助計生貧困家庭脫貧,但他們還是采取“技術指導、結對相幫、進場代培、優先招工、提供種苗、借用蠶房”等方式,熱情幫助村里計生貧困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他們與12組的張秀春、楊海坡夫婦結成幫扶對子,手把手傳授植苗、定株、修枝、施肥、防病和桑蠶喂養技術,直到他們能熟練掌握、單獨操作為止。對9組的劉麗芝、翟丙彥及楊海風、王長合夫婦和16組的馬榮琴、李蘭林夫婦,則采取進場代培的方式,讓他們邊打工,邊學習。劉保琴對他們工錢照付,等其種、養、防、管全套技術學會后,鼓勵他們“另起爐灶”。另外,保琴夫婦在招收季節工時,還優先錄用生活貧困的獨生子女父母或已成年的獨生子女本人進場做工,邊打工邊學藝,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實現了富余勞力的就地轉化。在劉寶琴夫婦扶持帶動下,該村已有65戶貧困家庭從事植桑養蠶,有22名獨生子女家庭成員成為蠶場的季節工。如今的二戶崗,桑園連綿800余畝,采桑女工來往如梭。放眼望去,真是“接天桑葉無窮碧,十里桑園綠映紅”。
劉保琴,這位不讓須眉的巾幗英豪,懷著造福桑梓的宏愿,手握如椽畫筆,在自己家鄉的熱土上,繪出一幅“綠葉鋪錦繡、銀絲織彩虹”的秀美畫卷,這幅畫卷將牢牢地嵌印在受助貧困母親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