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開錚
摘要:“比較不同顏色物體吸收光能的本領”和“探究色光的熱效應”是初中物理必做的兩個實驗,但某些教材上設計的方案可操作性差、效率低,用自創的“光熱轉化演示儀”,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關鍵詞:設計;光;熱效應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6(S)-0057-2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寫到:“通過實例認識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討論:太陽能在地球上怎樣轉化成各種形式的能?”[1]各版本教材為了落實這個要求,都安排了“比較不同顏色物體吸收光能的本領”和“探究色光的熱效應”實驗,但教學實踐發現,教材所設計的實驗普遍存在耗時長、現象弱、誤差大、陰雨天無法進行實驗等問題。現介紹自創的“光熱轉化演示儀”與大家共享。
1 現行教材的設計方案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設計方案
教材在“想想做做”欄目中以“自制太陽集熱器”[2],讓學生比較不同顏色物體吸收太陽熱的本領,其方案如圖1所示。

1.2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教材的設計方案
教材通過作業題,讓學生分析實驗數據,總結不同顏色物體吸收太陽能的性能:

小迪設計了如下的實驗研究物體的吸熱性能,她將質量、溫度都相同的水分別倒入兩個瓶中,用白紙和黑紙分別將瓶包起來(如圖2所示),然后將兩個瓶子放在太陽光下,每隔3min測一測瓶中水的溫度。經過30min的實驗,小迪得到兩瓶中的水溫變化情況如下表所示:

小迪對上述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3]
點評:這兩個實驗具有實驗時間長、散熱量大、現象不明顯、陰雨天無法進行的特點。人教版教師用書建議:“把玻璃板拿開后測水溫”,造成讀數時要等待和散熱量更大,實驗誤差會更大。
1.3 江蘇科技出版社教材的設計方案
1.3.1探究活動

在光的色散實驗中,小明在測量不同色光區域的溫度時,驚奇地發現:將溫度計放在紅光的外側時,溫度會上升,如圖3所示。你的探測結果與小明一樣嗎?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4]
1.3.2課后練習
(1)太陽光能使物體發熱。在光的色散實驗中,我們知道太陽光可以分解為各種色光。猜一猜,哪種色光發熱本領大?用溫度計測一測,你的想法對嗎?[5](2)任選兩種物質,比較哪一種在太陽照射下升溫快。想一想,可能的原因有哪些?[6]
點評:由于太陽光經三棱鏡色散后所占據的空間變大,造成各色光單位時間內照射到溫度計感溫泡上的能量很小,使溫度計的示數變化極微小。所以,利用如圖3所示的方法,測出各色光的熱效應是很困難的。
2 光熱轉化實驗的創新設計
2.1 實驗器材與裝置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燒瓶3個,橡皮塞3個,U型玻璃管3個,100W白熾燈泡1個,相同功率的彩色白熾燈泡數個(或紅色、藍色各1個),開關2個,支架1個和導線若干。

實驗裝置和原理:如圖4所示,其中電路的連接如圖5所示。

2.2 實驗方法和步驟
2.2.1比較不同顏色物體吸收光能的本領
選用圖4中的燒瓶A和B,只閉合開關S1,讓白熾燈L1發光照射分別涂有黑色和白色顏料的燒瓶A和B,我們會立即觀察到D玻璃管中的水柱比E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的快,說明了黑色物體比白色物體吸收光能的本領強。
2.2.2探究色光的熱效應
選用圖5中的燒瓶A和C,先閉合開關S2,再閉合開關S1,讓燈泡L1發出的紅光照射燒瓶A,燈泡L2發出的藍光照射燒瓶C,我們會觀察到D玻璃管中的水柱比F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得快,說明紅光的熱效應比藍光強。有了這個實驗做基礎,學生就不難理解紅外線有較強的熱效應了。
3 光熱轉化實驗的可行性分析和注意事項
(1)本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中學實驗常用的普通器材,只要做一個支架就能輕松完成實驗器材的安裝,制造成本很低。
(2)教材設計的實驗多數要用30min才能完成,而且實驗現象不明顯,測量觀察困難,誤差大。而本實驗利用空氣受熱膨脹快的特點,在10s內就可以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3)組裝器材時,要保證燈泡L1與燒瓶A、B等距離,燈泡L1到燒瓶A的距離與燈泡L2到燒瓶C的距離相等。
(4)白熾燈最好選用發熱量較大的100W燈泡,此時實驗現象明顯,水柱上升的速度適中;彩色燈泡的功率一定要相等(最好是100W),以保證兩燈泡的發光量相同;各U型管中的水柱長度要相等,最好染成紅色,便于學生觀察。
(5)在進行“探究色光的熱效應”實驗時,一定要先閉合開關S2再閉合開關S1,以保證兩燈泡同時發光;兩彩燈的顏色在光譜圖上要盡可能相距遠些,從而增大兩玻璃管中水柱上升的高度差,提高實驗的可見度。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27)
[2]張大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九年級.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156)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九年級.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49)
[4]劉炳升, 李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8上.江蘇科技出版社,2008.6(61,60,45)
(欄目編輯王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