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國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傳染力很強,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冬春兩季較為多見,好發于2N8歲的寶寶,發病率高,近年又有激增的趨勢。如果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容易引起并發癥。
猩紅熱的幾大特點:
發病急驟來勢洶洶寶寶大多突然發高熱、頭痛、惡心、嘔吐、全身酸痛、厭食、精神萎靡……
疹細如沙猩紅似錦常在發熱的第二天出現皮疹,皮疹由頸部、胸部、腋窩開始,幾小時后就蔓延到軀干和上肢,最后到下肢。皮疹顏色鮮紅,疹細如沙,所以傳統醫學又稱之為“丹痧”。
口周無疹呈蒼白環嘴唇周圍沒有疹子,有一圈蒼白色的環圈。
舌紅多刺狀似楊梅舌質紅、舌刺大,很像成熟的楊梅。
咽喉腫痛潰爛化膿咽部發紅,扁桃體腫大,有時還潰爛化膿,所以民間又叫
“爛喉痧”。
飛沫傳播傳染性強猩紅熱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原菌藏在病人的鼻部和咽部,會在咳嗽、打噴嚏、說話時噴出,病人的手、衣物、食具上都有細菌,所以健康人和病人接觸,很容易染上此病。
近年發病急劇上升我國疫情報告顯示,該病近年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005年全國報告25068例;2006年報告27620例,2007年達34171例。冬春季節交替時可能有新的發病高峰,值得警惕!
病死率低并發癥多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對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容易被控制,所以該病死亡率低,僅2005年報告有2例死亡。但該細菌毒素可以引起中毒性心肌炎、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等并發癥;有些寶寶對此病原菌的毒素過敏,還可繼發急性腎炎或風濕熱等并發癥。因此,對猩紅熱積極的治療和預防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防治猩紅熱及其并發癥
·早期識別病兒,及早隔離,控制傳染源。隔離一般在1周以上,直到寶寶咽部細菌培養2次呈陰性為止。對病人的分泌物或污物應隨時消毒處理。
·切斷傳播途徑,猩紅熱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因此室內要通風換氣,保持清潔衛生。在疾病流行期間,不到病人家里去玩,不要帶孩子去公共場所。·預防用藥,在托幼機構如有猩紅熱流行,可讓未感染的寶寶用鹽水嗽口或用1:1000黃連素液噴咽部,共噴7-10天,或用青霉素水劑、黃連水劑滴鼻。如果接觸了病人,可以連服3天磺胺藥;寶寶還可以注射成人全血、血清或丙種球蛋白;也可用50~100克蒲公英煎水,連服10天。
·對鏈球菌帶菌者也應給予青霉素治療。
·增強抵抗力,加強營養,多參加室外活動,鍛煉身體。
·堅持用藥,徹底治療。猩紅熱的治療,首先應選用青霉素,療程不少于7-10天。對青霉素過敏的寶寶可選用紅霉素治療。寶寶應臥床休息,供給充足的營養和水分。在治療中,家長應注意觀察寶寶病情,如寶寶出現高熱不退、心慌氣短等心肌炎、骨關節炎等并發癥,應及時到醫院診治;猩紅熱寶寶病后2-3周內應注意觀察有無尿少、浮腫、食欲不好、面色蒼白等表現,并在2~3周后去醫院復查,化驗小便有無異常。如發現發生了急性腎炎和風濕熱,應及時就醫治療。
猩紅熱寶寶的居家護理
1急性期時,寶寶須臥床休息,一般2~3周為宜,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如已發生并發癥(如腎炎等),臥床時間絕對要延長。
2給寶寶提供營養豐富、含大量維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不能進食或重癥的寶寶,可通過靜脈補充熱量和液體。同時應鼓勵寶寶多飲水,以利散熱和排泄毒素。并發腎炎的寶寶,應給予低鹽飲食。
3保持口腔清潔,可用溫生理鹽水漱口,每天4~6次。
4高熱寶寶可給予適當的物理降溫,頭部冷敷、溫水擦浴或遵醫囑服用小劑量的解熱鎮痛劑。但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
5保持皮膚清潔,衣被要勤換勤洗;可用溫水清洗皮膚,但出疹期間禁用肥皂擦洗;要剪短寶寶的指甲,避免寶寶抓破皮膚引起感染,若寶寶感覺癢得難受,可使用止癢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