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摘要]東北老工業基地曾有過輝煌的成就,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與沿海地區差距越來越大。傳統的經營方式影響了區域經濟鏈競爭能力的提高,面臨來自諸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迫切需要通過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老工業基地;人力資源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017-02
東北老工業基地曾有過輝煌的成就,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與沿海地區差距越來越大。到2006年,東北三省的GDP總和只達到廣東一省的75.95%,黑龍江省在全國的排位為第14位。東北老工業基地之所以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與產業結構不合理、體制改革滯后、國企比重過大、觀念相對落后等因素固然有一定的關系,但是人力資源方面的原因卻是主要瓶頸之一。
黑龍江省制造業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基礎牢固、實力雄厚、成套設計制造能力較強的制造業體系,且已形成了以哈航集團、哈電集團、一重集團、齊重數控、齊二機床、齊車輛、大慶石化、哈藥集團、省農墾總局等企業為龍頭,圍繞飛機制造、能源裝備、汽車、石化、機電成套設備、醫藥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行業的制造業配套企業鏈,以及以大中型企業為基礎,輻射國內眾多企業的區域經濟鏈,但傳統的經營方式影響了區域經濟鏈競爭能力的提高。面臨來自諸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迫切需要通過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黑龍江省能不能乘勢而上,把握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崛起和社會進步,有待于人力資源強省建設的力度與效度。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人力資源強國,奪取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新勝利的戰略目標。2008年召開的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又明確提出了建設高教強國的目標。一個地區人力資源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其經濟質量和增長速度。深化人力資源問題的分析與研究,加強人力資源的整合與建設,對于實現工業化牽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初步分析
東北老工業基地具有人力資源的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較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在全國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共有4000多萬城市人口,占人口總數的55%;人均受教育程度和人均壽命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總人口中高級科教人員比例最高;擁有國內最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和技術人員隊伍。這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和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但是,由于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的因素,東北地區人力資源優勢出現弱化顯現,不能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對人力資源配置的迫切需要,嚴重影響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發展。概括起來,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力資源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總量相對平穩,但關鍵崗位人才緊缺。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基本能夠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且相對比較穩定,但影響企業發展的關鍵崗位、卡殼環節人才素質不高甚至短缺的狀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專業結構上,全省教育、衛生類專業人員占全省專業技術人員的36.3%,而優勢主導產業缺少相應人才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缺少掌握核心技術的專家,研發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不適應需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保等高新技術人才和復合型創新人才整體性短缺,農業和信息通訊、金融、保險、法律等現代服務業的人才不足;在人才層次上,全省專業技術人才中具有太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僅占19.5%,27.3%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在中專及中專以下,高級人才只占6.3%。人才學歷由低到高呈橄欖狀,與理想的柱狀分布相差甚遠,與發達城市相比,學歷層次偏低,整體創新能力后勁不足,遠遠不能滿足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要求。從人才布局上看,專業技術人才主要集中在國有企事業單位,約占70.9%,非國有單位比例偏低;教育行業人才數量及高級職稱數量均占較大比例,其他行業人才較少;全省三分之二的專業技術人才集中在城市,縣、鄉所占比重較低,基層人才匱乏。
2人才環境有所改善但吸引力仍然不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東北的工資和福利待遇與南方發達地區甚至省內部分地市相比,仍處于偏低水平。一些企業反映,他們曾多次到省內外高校和人才市場招聘人才,但往往都是無功而返。而現有的人才又受到發達地區的“高薪”誘惑,有相當一部分骨干人才選擇了“南飛”。據調查,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人才流失總量達20多萬人,占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的1/6,而引進的人才總量卻不足2萬人,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每年流向省外200多人。這說明,東北人才流失數量遠遠大于引進數量,并且在流失的人才中,高層次人才居多。同時,統計表明,2002年前,東北籍40歲以下具有自然科學高級職稱的專業人員58%的人都在異鄉供職。
3重視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但高層次人才培養力不從心。調查顯示,各工業企業都十分重視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傳幫帶”、“送出去、請進來”、崗位鍛煉等各種形式。著力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整體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受企業規模、資金、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很多企業對人才的培養還處于較低的水平,特別是對機械、制藥、維修等專業,還只是一般的“生產程序”培訓,大多數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仍停留在“技術工人”階段,對較高層次的自主研制開發、創新創造等還無能為力,難以形成具有開發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隊伍。
4人才使用效率低下,創新人才缺乏。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才總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使用效率卻低于全國水平,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有相當一部分專業人員從事的是與本專業毫不相關的工作,一些科技人才在單位搞行政工作,大量的離退休專家和學者閑置在家。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意識、懂技術、會管理、敬業精神強的人才。哈爾濱市調查顯示,企業從業人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僅占總人數的12.2%。92.5%的企業家認為,缺乏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是阻礙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主要原因;62.5%的企業家認為,企業缺乏培養和吸收人才的機制影響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
對策和建議
“十一五”規劃期內,黑龍江省面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對俄經貿科技合作、發展循環經濟等歷史機遇。如何抓住這一系列有利條件,努力建設一支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為實現本省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形成人才整體帶動能力強,發展后勁足的嶄新局面,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立足主導產業,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主導產業是現代經濟的驅動輪,是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的核心,能夠帶動其它許多產業部門的發展,進而可以推動整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而高層次人才在推進企業發展和自主科技創新中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圍繞地區工業結構調整,應積極在大中型企業設立科研工作站,引入高層次人才承擔和參與重大科研項目,集中對企業技術創新中起點高、難度
大、與生產密切結合的重大項目進行研究和攻關。重點進行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專業化農牧業人才、現代服務業人才以及經濟區域人才隊伍建設,形成特色人才聚集區,培養農業、裝備、能源、石化、醫藥、食品等本省六大優勢主導產業人才,加快培養引進信息、生物等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吸引更多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來干事創業,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要求。同時結合本省特點,加強多層次俄語人才培養,建成全國對俄交流人才的重要基地。
2多種措施并舉,大力培養高層次人才。一是實施定向培養,關鍵人才重點培養、優秀人才定向培養;二是加強以學科(專業)帶頭人為標志的專家型人才的選拔培養;三是大力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這三項舉措力爭做到與生產、科研緊密聯系,使人才培養、科研開發、成果轉化、技術進步融為一體。從崗位發現人才、以實踐培養人才,選拔一批素質較高、有開發潛力的人員作為培養對象,給這些人指路子、壓擔子、架梯子、找位子,努力創造便利條件,促成他們順利健康成才。要充分利用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的優勢,特別注重依托本省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級技工學校培訓基地重點加強高、精、尖、絕等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建立各市級高技能人才庫,完善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行培訓、考核、使用和待遇相結合,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
3創造條件,營造高層次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在落實兌現好現有各項人才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流動等政策,引入激勵機制,采取政策傾斜、資金扶持,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建功立業。在激勵過程中,要堅持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運用工資、獎金、福利、改善工作條件等物質激勵手段,通過滿足物質需要來調動職工積極性;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精神激勵手段的作用,全面滿足職工的尊重、發展、成就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形成更為強大、持久的激勵力。同時,企業內部要積極創造一種公平的競爭環境,既要做到內部公平(即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公平),又要做到外部公平(即本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時的公平),還要做到程序公平(即具體實施過程的公平)。特別是在薪酬制度設計過程中,要通過工作評價把員工所得報酬與其崗位的重要程度、技術要求復雜程度、員工實際技術水平、崗位貢獻大小以及工作條件的優劣等因素綜合考慮,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真正做到多勞多得,高智高酬,使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中的先進分子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4加強聯系引導,切實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各級組織、部門不能總是“兩眼向外”,認為“他鄉明月圓”,要認真發掘、看重和用好身邊的人才,要善于發現、大膽啟用。從盤活現有人才資源,發現、用好身邊的人才人手,進一步激活人才的智力潛能,形成人才興省的良好創業氛圍,盡可能減少培養、引進成本,減輕經濟壓力,緩解人才不足的矛盾。一是有效發揮人才市場的基礎作用。由省人才中心牽頭聯系各市主導產業和重點企業,定期了解和掌握企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并在工業企業建立人才信息聯絡員制度,定期反饋、收集、上報企業人才需求情況,架起市場與企業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二是不斷完善人才市場服務功能。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人才測評、人才派遣、人事代理等各項人事人才服務業務,切實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服務。三是加快發展網上人才市場。重點辦好黑龍江人才信息網,進一步完善高層次人才庫。
[參考文獻]
[1]楊亞文,張傳忠,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力資源問題探討(J),科學大眾,2006,(05)。
[2]唐魁玉,振興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人才戰略選擇[J],學習與探索,2005,(06)。
[3]趙文祥,邵晴,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人才策略(J),理論界,2005,(07)。
[4]許曉冬,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人力資源探析[J],遼寧經濟,2004,(10)。
[5]嚴瑛,對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力資源問題的思考[J],行政論壇,2005,(02)。
[6]苗瑞丹,卜春江,振興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之動力[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07)。
[7]許曉冬,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人力資源探析[J],遼寧經濟,2004,(10)。
[8]黑龍江省統計局,黑龍江統計年鑒2007[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9]高軍,楊淑艷,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才戰略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科技與管理,2008,(03)。
[責任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