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
[摘要]社會性參與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機制,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轉型。新形勢下應當落實社會性參與的領導責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機制和載體。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028-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及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十分明確地提出,全社會各界力量都應當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支持與服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說,“依靠全社會共同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現了當前社會多方力量共同關注和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性與緊迫性的同時,也在思想和路徑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形成了原則指導。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的內涵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參與”之別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可以理解為與“社會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等同的概念。它是除學校專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其它社會力量所參與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總稱。社會參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要求人們參與就完成了,而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教育參與者直接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基礎;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和教育,特別是觀念形態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它包括政治參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參觀考察、親身體驗等等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參與”這兩個概念有共性也存在差異性。共性在于它們都體現了一個適應社會與發展改造社會的過程與內在要求,差異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強調現實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影響,注重社會各方面和各種資源對以學校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積極承接,皆在彌補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只身效力的有限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參與強調思想政治教育要通過社會實踐的多種形式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諸如選舉、“講文明、樹新風”迎奧運活動等多種社會實踐形式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廣泛采用的重要方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是除學校專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他社會力量所參與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總稱。它的重點是強調各種社會力量、多條途徑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徹底改變學校(培養人)與社會(影響人)兩個系統之間“你教我的”、“你做你的”的社會環境系統的非連貫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與合力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是思想政治社會化的一種實現范式或是其邏輯路線,是一種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進程,以適應、發展和改造社會,進而最終實現每一個人完美社會化目標的由外及內的有效方式。
根據思想與行為這對思想政治教育起點的范疇關系,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分為思想參與和行動參與兩類形式:一類是從觀念上視為“社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尊重與參與意識”,即人民大眾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專業、人員、政策、方針等的理解、關心、認同和支持,從思想觀念上由衷地關注和熱愛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另一類是窄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會化”,即“改變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教育工作的狀況,要引導廣大群眾和各個部門學習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關心、參與教育活動,互教互幫,共同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的理論基礎
(一)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性
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統一性根源在于人的本質的社會性。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同時他始終堅持認為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相對統一的過程,社會的發展本質還是人的發展,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個人的發展最終也會內在地蘊涵和促進著社會的整體發展。
在國家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終發揮著“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線”的作用,是在社會中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化育人的實踐活動,通過人繼而促成了社會結構的有序化、現代化,最終實現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因此,社會發展與穩定客觀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客觀需要社會力量與資源的支持。
(二)個人意識與群體意識的辯證統一性
所謂個體意識,是社會中個人的社會地位、社會經歷和個人實踐的產物,具有各自的具體性。所謂群體意識,是作為人群共同體所具有的共同意識,是群體中個人意識相互作用和相對集中的表現,是為維護群體一定的社會關系和利益服務的。群體意識通過宣傳、教育使之為個人所接受繼而轉化為個人意識,個人意識由于體現了一定社會群體的利益,為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集團所接受成為社會群體意識。同時,群體意識的正確性或全面性通常要高于個人意識,這就構成和保證了社會群體意識在對個人意識的滲透過程中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和科學性。
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的關系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就是個人與群體如政黨組織、民間組織等之間的交往活動,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實踐中就是群體性組織和人員特有的價值觀念、思想作風、理性信念等對個人意識的感染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就是要充分組織和調動群體意識對個體意識施加影響,以群體意識的正確性擠壓個人意識的非正確性空間,促成個人意識向合乎愛國愛黨社會主義的群體意識轉化。
(三)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性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價值具有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兩種屬性。個人價值是社會對個人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社會價值是個人對社會的物質和精神上的貢獻。兩者的實際關系是社會價值決定個人價值,個人價值反作用于社會價值,個人價值通過社會價值來實現。兩者的統一性體現在它們的價值主體都是實際從事社會活動的具有社會性的人,無論是個人價值還是社會價值,都是以人為對象,以實踐為載體,通過個人與社會的互動來實現兩者的統
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的關鍵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就是要形成一種能夠激發個人正確進行價值判斷的社會氛圍,并在這種合乎中華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弘揚和價值判斷的氛圍中,激勵各個階層的廣大民眾樹立起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自覺意識,使之在社會各個領域洋溢起拼搏進取、同心協力共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飽滿熱情。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的價值顯現與路徑導
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的價值顯現
1有助于深化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機制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它的實踐活動時常是緊密圍繞政治學習而展開,響應上級政治學習的號召,進行學習動員和理論教育。但實際上培養人的問題是整個社會普遍而共同的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力量來承擔。面對社會經濟、政治、教育體制等不斷改革的浪潮,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社會的廣闊平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是社會轉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一種新思路、新策略。
2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明顯實質上是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效果弱于社會消極信息的影響效力,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賦予學生的應然性正確價值觀念難以與社會客觀現實的世俗性價值觀念具有相對性。從社會的角度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方法,建立社會力量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機制,從而最大程度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形式認同,減少社會環境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斷增強。
3有助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轉型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并將其貫穿整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始終,不僅是學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主動接納社會力量的必然過程,也是為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社會力量承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過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站在社會及其公眾的角度來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有益于改進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學校為中心的研究范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的路徑導向
依靠全社會共同來做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三代領導人的重要思想。黨中央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事關全局、事關國家與民族興衰命運的戰略性任務,來動員和號召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
1落實依靠全社會共同來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責任
要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創造條件和機遇,必須依靠強有力的領導去組織和指揮。強有力的領導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各級黨委都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黨在路線、方針、政策和理論、組織、體制等方面都要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領導的首要條件。黨委組織部門、宣傳部門作為黨委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部門,要根據黨的中心任務和群眾的思想實際,提出一個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務。各級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部門要在本部門負起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責任,落實思想政治工作任務。
2建立依靠全社會來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機制和載體
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立起一個黨委統一領導、職責明確、齊抓共管、科學高效的覆蓋全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全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密切配合的協調機制,建立職責明確的層層落實的責任制,建立以信息化為基礎的信息預警與反饋制度,落實思想政治工作獎懲制度。同時重視干部、黨員、先進分子的模范帶頭作用,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有效載體。他們一方面要以身作則,帶頭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另一方面結合實際工作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將其與社會管理融為一體,與社會各項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活動中蘊涵思想政治教育、在服務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覆蓋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參考文獻]
[1]孫其昂,社會學視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290。
[2][8]楊增崠,曾長秋,趙曉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參與引論[J],思想政治工作,2007,(03):152,154。
[3]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5]肖前,李秀林,汪永祥,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4。
[6]林泰,唯物史觀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9。
[7]楊增崠,論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參與的學理基礎[J],探索,2007,(06):139。
[9]孫其昂,論依靠全社會共同來做思想政治工作[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69。
[10]陳俊宏,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86-87,269。
[責任編輯李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