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維 宋國棟
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四川綿陽621010)
[摘要]盡管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仍需發展與完善,可它對國際關系理論的貢獻不容小覷,更為重要的是,如能加強對其研究,形成自身特色的“軟權力”理論,則會豐富中國國家發展戰略并有效地指導國家實踐。
[關鍵詞]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國家戰略
[中圖分類號]D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051-02
一、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的由來及發展
1990年,美國著名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世界權力的變革M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Power)、《軟權力》(Soft Power)兩篇文章和《必定要領導——正在變化著的美國權力的性質》(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Nature of American Power)專著里較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軟權力概念。他認為,冷戰后國際政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世界權力的變革”和“權力性質的變化”,“今天,實力的界定不再強調軍事力量和征服。技術、教育和經濟增長等因素在國際權力中正變得日益重要”。“所有國家,包括美國,要學會通過新的權力源泉來實現其目標:操作全球相互依存、管理國際體系結構、共享人類文化價值”。這種新的權力源泉就叫做“軟權力”。
1996年之后,約瑟夫·奈又認為,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世界,信息成為國際關系的核心權力,信息權力作為軟權力的核心正日益影響國際事務的變革。這里的信息主要指商務信息、戰略信息和文化信息。他于1999年初在《時代》周刊上進步指出:“軟權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訴求(Appeal)。它是一種通過吸引力而不是強制力獲得理想結果的能力。它是通過讓別人信服他們應該跟隨你或讓他們同意那種能夠產生你所需要的行為的標準(Norms)和制度(Institutions)來工作的。軟權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信息的說服力。如果一個國家可以使它的立場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勵其他國家依照尋求共存的方式加強界定他們利益的國際機制(Institutions),那么它無需擴展那些傳統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在今天這個全球信息時代,軟權力變得越來越重要。”r4]
2002年,約瑟夫·奈發表了《美國霸權的悖論:為什么美國不能獨斷專行?》(The Paradox of America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Do It Alone7)(中譯本:《美國霸權的困惑》)一書,進步認為“軟實力并不是什么新事物,美國也不是第一個力圖用自己的文化創造軟實力的國家”。“政府有時感到控制和使用軟實力很困難。像愛情一樣,軟實力很難測量和把握,不觸及任何人,但這并不降低它的重要性”。“和硬實力不同,軟實力不僅僅屬于政府”。他還特別強調“硬權力”和“軟權力”的相互作用,認為“軟權力”并不僅僅是“硬權力”的反映,冷戰期間蘇聯借助于“硬權力”而實行專橫的政策,實際上削弱了它的“軟權力”。
2004年他又推出一本著作——《軟權力:在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World Politics),使“軟權力”理論更加充實完善并使之具有了較強的政策操作性。“軟國力有三個來源:一是文化。當一國文化包含普世的價值觀,且政策是促進別國所共有的價值觀和利益時,其獲得理想結果的可能性增大。二是政治價值觀。指在國內能實現民主、在國際機制中與別國合作、在外交上促進和平與人權的價值觀。三是被認為合法和擁有道德權威的對外政策,如“人權外交”。“軟權力發揮作用需要條件,更依賴于接受者的意愿,例如:軟權力在民主國家比集權國家更能發揮作用,因為民主國家的公眾輿論和議會會對政治家的制約作用更明顯”。“它只能對外部世界產生一種分散的影響,卻不能完成具體的成果獲目標”。約瑟夫·奈提出了美國重塑軟權力的三條途徑,“一是日常傳播。包括對國內外政策的解釋,特別要關注外國媒體,注意自己的政策行為及其解釋對國外造成的影響;也包括應對危機的快速反應能力,特別是彌補誤導信息帶來的消極影響。二是戰略傳播。指先確立主題,通過舉辦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三是通過獎金、交流、培訓、研討會、國際會議等與一些重要人物建立長期關系”。
二、對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的評析
第一,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產生于深刻的國際政治背景中。蘇聯解體前夕,兩極緩和合作已替代冷戰對抗,同時,在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推動下,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緊密結合,而日益涌現的全球問題需要各國通力合作。傳統的權力手段陷入了更大的理論和現實困境,與之相對的無形權力資源卻發揮著突出的作用;譬如,有效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引領潮流的科技創新能力、極具吸引力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軟權力”說順應了國際政治的深刻變化,發展了一貫以“硬權力”(Hard Power)為核心的傳統權力概念,為國際關系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
第二,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服務于美國霸權需要,旨在維護美國的領導地位。他毫不掩飾地寫道:“美國必須對軟權力進行投資,發展軟權力。只有這樣,美國才能在進人新世紀時,實行必要的世界領導。”在《美國的信息優勢》一文中,他認為美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占有“信息權力”的優勢,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將據主導地位。2005年12月9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約瑟夫·奈撰寫的《中國的軟實力崛起》一文。他在承認“中國的軟實力與美國相去甚遠”時也認為中美軟實力間存在此消彼長關系,是一個必須緊迫處理的問題。這至少說明了約瑟夫·奈要求美國重視中國軟實力的發展和自身軟實力的削減,維護美國在21世紀的全球霸主地位。
第三。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是對傳統權力思想的補充與延伸,是舊事物的新面孔。從權力思想角度審視國際關系理論的歷史沿革,可以看到,漢斯·摩根索(HansMorgenthau)、雷·克萊茵(Ray Klein)、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尼古拉斯·斯拜克曼(NicholasJ.Spykman)、卡爾·多伊奇(Karl Deutsch)等理論大師都把“軟權力”的來源與作用形式放在設定的權力概念之內予以考察,只不過受經典現實主義的影響,對這種無形的、不容易被界定的、不容易被量化的權力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而對約瑟夫·奈啟發最大的是著名政治學家彼得·巴克萊奇(Peter Bachrach)和摩爾頓·拜拉茨(Morton Baratz)1962年在《政治學評論》(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權力的兩張面孔》(Two Faces of Power)和1963年在上述
雜志上發表的《決定與非決定:一種分析框架》(Decisionsand Nondecislons:An Analytical Framework)這兩篇文章。兩位政治學家提出的“權力的第二張面孔”、“同化權力”等,約瑟夫·奈都有涉及;譬如,“權力是影響他人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其中硬權力包括軍事和經濟能力,主要通過強制或利誘改變對方行為;軟權力作為‘權力的第二張面孔,主要通過文化、價值觀的吸引力影響別國的政治選擇偏好”。
第四,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給新自由主義注入了活力,成為別于新現實主義的一個理論亮點。“軟權力”理論并沒有涉及新自由主義和新現實主義之爭的所有問題,但是,在自身論及的范圍內,它的觀點明顯傾向于新自由主義。它涉及了國際合作、國際制度機制等問題,并在諸此問題上接受新自由主義的指導;譬如,它認為軟權力是一種“合作型”權力,“今天的經濟和生態問題涉及許多互利成分,只能通過合作才能解決”。“國際政治性質的變化使那些無形的權力更顯重要。國家的凝聚力、世界性文化和國際機構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了”。在一定意義上,新自由主義是近代啟蒙運動時期盧梭的世界公民意識和20世紀初“威爾遜主義”基本精神在更高層次上的回歸。這與重視文化、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等無形權力的“軟權力”理論一脈相承。
三、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的局限性
首先,軟權力的有效運行需要硬權力的支持,沒有硬權力支持的軟權力不可能是一種真正的長久的權力。很難想象一個軍事、經濟、人口、自然資源等有形權力(硬權力)落后的國家會有較大的制定和控制國際規則與機制的能力、會有較高的文化感召力和道德感染力、會有先進的政治運行機制和制度科技創新能力;譬如中國近代史上的晚清王朝。當然,這并不是證明了硬權力決定軟權力、硬權力的強大必然造就軟權力的強大;譬如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這只是說明一個問題——“作為‘山上之城的軟權力并不能提供硬權力所提供的強制性能力。它單獨并不能支持一個非常冒險的外交政策”。
其次,政府在主導和控制軟權力方面存在低效性。“硬權力主要源對國家資源的組織、調配和構建,是政府主導的產物;而軟權力則在很大程度上(以美國為例)是非政府組織構建出來的,并且與一國的歷史傳統價值取向和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與能力聯系在一起”。軟權力不同于硬權力,它具有非壟斷性和擴散性的特點,文化、知識、價值觀、凝聚力、外交力等軟權力因素不可能被壟斷;而且,行為體制只有向外界展示和推廣自身的軟權力才能壯大自己的軟實力、實現自己的利益。因此,政府可以創造、推進、利用軟權力,但難以把握這種無形的力量。
四、約瑟夫·奈“軟權力”理論的完善路徑
理論必須具備內涵性和操作性兩大要素。具體地講來,內涵性指系統的嚴謹的知識體系,至少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聯系基本概念的系列判斷)、基本結論(邏輯推理產生的規律性指導意見);操作性指知識付諸于運用的確定,至少包括解釋經驗事物或現象的功能、預測事件或關系講來發展態勢的能力、指導政策或實踐取得績效的可能。
從內涵性方面講,“軟權力”理論缺少一個可以量化的詮釋體系,人們無法像對硬權力那樣對其進行量化的分析、詮釋、判斷。約瑟夫?奈尚未專門地系統地論述下列問題:“軟權力”理論主要分析單位、主要研究問題、主要理論觀點、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無形權力的量化和比較。
從操作性方面來看。“軟權力”理論是為美國霸權服務的特設理論,它提出的應用途徑、方法、策略完全是針對美國的,可能給人造成不是“國際關系理論”而是“政策建議”的印象。這種美國“一言堂”式的理論模式必然影響到它的被認可、被采納程度。
通過對約瑟夫·奈“軟權力”思想的梳理,可以認為,經過短短十幾年的完善,軟權力思想已具備作為一種獨立理論形態所要求的特征:內涵性和操作性。但是,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這兩個特征的不完善已成為該理論繼續發展的瓶頸。
[參考文獻]
[1)Joseph Nye,Soft Power[J],Foreign Polmy,Fall,1990。
[2]Joseph Nye,The Transformation 0f World Power[J],Dialogue,NO,4,1990。
[3]Joseph Nye and William Owens,Amaricanslnformation Edge[J],Foreign Affairs,March-Aprll,1996,
[4]Joseph Nye,The Challenge of S0ft Power[J],Time Magazme,22 Feb 1999。
[5][美]約瑟夫·奈,美國霸權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73,10,13,10,11,12,187,7。
[6]楊文靜,重塑信息時代美國的軟權力——(軟權力:在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介評[J],現代國際關系,2004,(08)。
[7]Joseph Nye,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J],Wall Street Journal.9 Dec 2005。
[8]Joseph Nye,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J],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1999。
[9]劉德斌,“軟權力”學說的由來與發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04)。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