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記選
[摘要]伊拉克戰爭已持續6個年頭了,美軍至今仍深陷伊拉克戰爭的泥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軍固有的霸權思維的傲慢,與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好戰與輕敵的行為方式。隨著美國政府權力的更替,“巧實力”的概念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必定會對伊拉克戰爭走勢帶來深刻影響。
[關鍵詞]霸權;迷思;伊拉克;戰爭
[中圖分類號]D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056-02
2003年3月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戰爭初期美軍勢如破竹。2003年5月1日布什總統就宣布伊拉克戰事基本結束。然而6年過去了,美軍深深陷人伊拉克戰爭的泥潭而未能及時脫身。于是人們在思考:當前美軍伊拉克戰爭的困境是什么?為什么稱霸一時的美軍竟能落到如此尷尬的境地?困境中的伊拉克戰爭的走勢如何?
一、伊拉克戰爭困境
伊拉克局勢動蕩,社會環境惡化。伊拉克戰爭后,美軍并沒有給伊拉克帶來所承諾的繁榮、民主景象,而是混亂動蕩局面。自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以來,戰爭已造成逾百萬平民喪生,同時大量平民淪為難民。伊拉克現有難民人數為480萬,其中200萬在國外,280萬在國內。國外避難的伊拉克人主要集中在鄰國敘利亞和約旦。同時造成伊拉克全國失業率為23%至38%。所以,伊拉克平民認為社會動亂正是美國帶給他們的,感到受了騙,不再把美國看作是“解放者”,而是“侵略者”,從而走向反對、抵觸和對抗,一些平民甚至開始懷念薩達姆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下,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各地陸續發生針對美軍的爆炸襲擊。美軍雖然發動了多次的清剿行動。然而,清剿行動不僅沒有使伊拉克的安全局勢好轉,反而進一步造成了大量平民的傷亡,進一步引起社會動蕩激,激起暴力事件發生。
美國政府信任危機,國際形象受損。美國政府借口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傷武器,并與“基地”組織有聯系而發動戰爭,其實這兩項理由都是不成立的。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2003年2月5口在聯合國發表演說,提出出兵的所謂薩達姆政權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現在己經真相大白。情報來自一名叫拉菲德·阿赫米德·艾爾旺的騙徒。2007年11月美國CBS節目揭發了此事的來龍去脈。此人原是一名大學成績很差的化學工程學生,曾經參與巴格達近郊一座種子純化廠的建設工作。1999年11月拉菲德為了獲得永久居留權以及舒適的生活,欺騙德國情報官員,說該工廠在秘密制造生物武器。這個“配合式”未經核實的情報正好迎合了美國渴求開戰的需要,美國當局沒有下功夫也不想去進一步核實。事件曝光后,全球輿論一片嘩然,美國政府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另外,主權是國家固有屬性。二戰后《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和“不干涉任何國家內政”,國家主權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成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和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雖然美國給入侵行動戴上崇高使命的光環,宣稱將美國式民主和自由價值觀推廣到伊拉克,然而美國無視聯合國安理會的權威,破壞國際關系準則,蠻橫發動伊拉克戰爭,使美國國際形象嚴重受損,特別是在伊斯蘭世界,美國的支持率下降更為顯著。這點已由美國民意測驗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一項調查證實。
駐伊美軍傷亡數攀高,心理危機嚴重。目前,駐伊美軍約有13.8萬人。截至今年3月17日,共有4259名美軍士兵在伊拉克死亡,另有3.6萬士兵受傷。另外,由于伊拉克戰爭是一場非法的戰爭并且久拖不決,再加上不斷惡化的局勢和惡劣的生活環境使駐伊美軍士兵經受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表現出疲憊不堪、厭惡戰爭、紀律渙散等問題。據美國著名的沃爾特·里德陸軍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伊拉克戰場上美軍士兵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幾乎是其他戰場上士兵人數的兩倍,并且這一比例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超過一半的海軍陸戰隊士兵聲稱,他們在服役期間“感受過巨大的死亡威脅”,甚至有超過2400名的美軍士兵表示,他們曾出現過自殺的念頭。為緩解美軍壓力,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簽署命令,允許海軍陸戰隊重召曾在伊拉克服過役的預備役人員重返伊拉克,但愿意繼續服兵役的人員少得可憐。
二、陷入困境的原因
霸權(Hegemony)出自希臘語,意指領導或優勢地位,在政治學意義上,霸權指統治階級利用社會化機構把自身的價值和信仰加諸其余人的能力。在國際關系上,霸權指一國有足夠的軍事與經濟力量,能夠影響其他國家和非國家行為主體的行為,并操縱國際體系的運作。冷戰結束后,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習慣于以“霸主”的態度對待國際社會,傲慢地認為本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適合全球所有社會“最完美的制度”。近來來,美國動輒侵犯他國主權,干涉他國內政,強行推行其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以控制、影響和統治地區和世界。然而美軍出兵伊拉克六年來,美軍并沒有取得完全的勝利,主要原因在于美軍迷失于自我感覺良好的光環之下,固有的霸權思維的傲慢導致了美軍好戰與輕敵的行為方式。
霸權思維決定著美軍好戰,然而每一場戰爭行動的成功實施,都使得美軍“好戰”意識進一步加強?!盁o視聯合國、推翻他國政府、先發制人、外科手術式的空襲和占領他國領土等單邊主義傾向”已經使美國“處于幾近歇斯底里的狀態”。美國在冷戰結束以來對外干預出兵達50余次,對外用兵頻率較冷戰時期高出一倍以上。比較典型的有1989年美軍以“輯毒”為借口,入侵巴拿馬,推翻總統諾列加,并押回美國審判。1991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實施大規??找u報復。1992年底美率多國部隊出兵索馬里介入其內部沖突。1999年3月美國為首的北約打著維護人權、實行人道主義的幌子,以制止南聯盟對科索沃進行種族清洗為由,對南聯盟實施78天空襲。2001年10月7日始,美、英兩國部署了近8萬人兵力,先后動用5個航母編隊及500多架戰機,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幾乎每一場戰爭,美國都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僅在經濟方面,美國經濟非但沒有倒退,反而持續上升。戰爭不僅使美國從被占領國得到好處,并從西方盟國得到資助,同時也促使國內軍火業大大發展,帶動美國經濟的增長。GDP從1990年6萬多億美元上升到2003年10萬6千多億美元,占世界總產值的30%。
由于美軍歷次軍事行動頻頻得手,養成了美軍輕敵的戰場認知行為模式。輕敵會讓人愚蠢,讓人簡單地、粗糙地、輕率地對待復雜的戰場情況。盡管美軍總是憑借著絕對的力量優勢取得軍事上的勝利,但總要為霸權思維付出代價。小約瑟夫·奈就曾直言不諱地告誡美國的戰略思想家們,“那種依據傳統智慧認為美國是不可戰勝的觀念非常危險,如果它導致的外交政策集單邊主義、傲慢自大和偏執狹隘于一身的話。”他的這番分析可以說是正中美國新霸權主義者們的要害。在這次伊拉克戰爭中,好戰的思想使美軍高估
了軍事力量所能發揮的作用,以為只要炸彈一響,伊軍就會投降,根本沒有料到“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效果的不明顯。同時,美軍對全球和中東地區人民的反美情緒估計不足,如主觀上認為伊拉克人民會因為美軍推翻薩達姆政權而對其熱烈歡迎,忘記了民族因素在國家之間對抗中的作用,因而對軍事占領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爭準備不足。同時,美軍領導人錯判了盟友土耳其對使用其軍事基地的態度。認為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一定會同意美軍使用其軍事基地。直到開戰后的第4天,美軍才覺得使用土耳其軍事基地的希望落空。
三、伊拉克戰爭走勢
現實主義學者羅伯特·吉爾平揭示了霸權國由盛到衰的機理,霸權國在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做出貢獻的同時,其自身卻處于不斷衰落的過程中。一方面,霸權國要提供大量的公益,實力不斷受到消耗;另一方面,其他國家利用公益的特性搭便車,并利用后發優勢更快地發展經濟。此消彼長下,霸權國的相對實力不斷衰落。霸權國開始減少公益的供應,逐漸采用經濟民族主義的政策并利用其地位以保護自身國際地位,而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必將影響霸權國的威望并導致別國對其認同的下降,最終損害了其霸主地位,導致霸權的衰落。如今的美國正處于這一變化中,美國在維持“霸主”地位的同時,也在大量消耗著自身的能量,霸權過度擴張的結果必定是降低對國際社會的控制力。眼下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由于金融鏈條的斷裂,更是打擊了美軍霸權的野心,使得美軍全球戰略收縮成為可能。
2006年12月19日總統布什在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時不得不承認,美國并沒有贏得伊拉克戰爭。這等于宣告了“布什式”霸權路線的終結。如何應對伊拉克困局是奧巴馬政府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新任國務卿希拉里在國會聽證會上就美國外交新政策發表演講,提出軟硬實力結合的“精明外交”,“促進舊聯盟、形成新聯盟”,“同朋友和敵人都進行接觸”。于是“巧實力”(smart power)詞匯迅速進入人們的視野。巧實力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蘇珊尼一諾瑟2004年在《外交》雜志上提出的,認為美國“必須實行這樣一種外交政策,不僅能更有效地反擊恐怖主義,而且能走得更遠,通過靈巧地運用各種力量,在一個穩定的盟友、機構和框架中促進美國的利益”。奧巴馬政府希望通過巧實力能夠在外交、經濟、軍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政策工具中,進行正確的組合以實現美國外交目標,重振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在新的外交策略的指導下,總統奧巴馬2月27日宣布,美國將在未來18個月內從伊拉克撤離大部分軍隊,結束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作為新策略的第一部分,這份撤軍計劃包括,在明年8月31日前,從伊拉克撤離大部分軍隊,留下3.5萬至5萬兵力,負責支持伊拉克政府及其安全部隊的軍事行動,然后在2011年底前撤回所有駐伊美軍部隊。然而在伊六年的美軍能夠一走了之嗎?伊拉克地處中東,是亞、非、歐三大洲的結合地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冷戰時期,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斯派克曼指出:“誰支配著邊緣地帶,誰就能控制歐亞大陸;誰能支配歐亞大陸,誰就能掌握世界的命運”。另外,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0529億桶,其中中東的儲量達6737億桶,控制了伊拉克,等于掌握了中東地區的主導權,奪占了全球能源的戰略制高點,可確保美國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夯實美國稱霸世界的經濟基礎。由此看來,雖然說是撤軍,但美國不會簡單地撤走部隊,只能是從伊拉克政治前臺退出,通過建立一個親美政府間接地掌控伊拉克政治權力。當前,在美軍的策劃下,伊拉克進行了“50年來的首次自由選舉”,通過選舉建立了伊拉克國民議會和政府。然而伊拉克民族、宗教矛盾錯綜復雜。新選出的伊拉克政府軟弱無力,內部矛盾重重。如果美國全部撤軍,伊拉克可能跌入內戰的深淵,即使不出現內戰,其社會治安問題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解決,屆時美國在伊拉克的利益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