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春榮
[中圖分類號]G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148-01
群眾文化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素質,推進經濟和社會的繁榮進步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新突破,已成為本世紀初的一大文化景觀。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在群眾文化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予以解決。
一是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發展和繁榮群眾文化創造必要條件。當前,群眾文化發展很不平衡,少數地方沒把它放在應有的位置上,有些基層文化單位的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支持,文化館特別是鄉鎮文化站基礎薄弱,有很多是“一塊牌子、一枚章子、一張桌子、一間房子”的“四一式空殼站”,基層文化工作者困于“守攤子”;文化專職人員待遇不落實,調換頻繁,人才流失嚴重而且得不到補充,青黃不接,出現嚴重斷層;管理體制沒理順,工作舉步維艱,經常陷入困境。有的地方基層文化曾經崛起過、輝煌過,但由于缺乏堅實的基礎和強有力的后續支撐,迅速衰落下去,成為記憶中的“流星”。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說,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希望。并特別強調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利”,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公民文化權利包括四個基本層面的內涵: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以及對個人進行文化藝術創造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利益享受保護權。文化權利理論的提出,意味著政府對發展群眾文化事業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群眾文化活動是公益性活動,需要經濟支撐,它的生存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與領導。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群眾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逐年增長。同時,要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群眾文化發展的政策體系。要充實和穩定基層文化工作者隊伍,建立健全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為出發點,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努力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是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實有效地開展各種群眾文化活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不僅給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經濟條件,也激發起他們新的文化欲望,人們“求知、求樂、求美”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另外,工作節奏的加快需要文化娛樂調節身心,人際關系的松散需要共同的文化娛樂以滿足群體需求。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需求面之廣、量之大、質量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群眾的文化需求成為當前群眾文化蓬勃興起的最重要的內驅力,是基層文化建設的第一推動力。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因勢利導,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軍營文化,體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鼓勵群眾自編自娛自樂,讓人們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享受美好生活,讓人感到快樂,讓陌生的人熟悉起來,讓勞累的人輕松起來,讓疏遠的人親近起來,讓困難的人得到關愛,讓奉獻的人得到尊敬。
三是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館(站)的職能作用,搞好各項文化服務工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體的各級文化館(站)是當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在群眾文化建設中負有重要使命。其主要社會職能是:及時地向廣大人民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法令,并開展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宣傳;運用各種文化藝術手段,組織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指導基層業余文化組織,培訓各種文學藝術人才;搞好業余文藝群體建設,輔導、培訓業余文藝骨干,組建多種門類的業余文藝團隊,開展群眾性文藝創作活動;組織開展音樂、舞蹈、曲藝、書畫、小品、攝影等各種群眾文化的藝術創作;搜集、整理、保護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建立健全群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統籌、聯絡當地各種社會文化活動等。各級文化館(站)及其業務人員必須忠實屢行自己的職務,在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服務)過程中,要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的先鋒和向導,在文藝發展方向上做正確引導,在專業能力上起到示范性的引領作用,努力使自己成為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者。同時,要依托當地各種文化資源,努力構建具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地方特點的特色文化。
除此之外,還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發展方向。群眾文化工作要在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彌補經費的不足,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