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慶 袁長煥
[中圖分類號]F08:P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154-01
氣象經濟指與天氣等氣象預報服務有關的各類經濟活動的總和。氣象經濟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利用氣象預報進行防災減災所取得的效益。如防御熱帶氣旋、暴雨、沙塵雹、暴風雪、干旱和人工影響天氣等;二是充分利用有利的氣象條件進行經濟活動所取得的效益。如利用有利地形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商業部門利用氣象預報進行有益的經營活動等;三是一些媒體或服務商在傳播氣象信息過程中獲得的效益。可見,氣象經濟是一個內涵豐富而深邃的概念,氣象服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氣象經濟的特點是,人們可以利用氣象信息作為從事經濟活動的決策依據之一,可以根據氣象服務提供的信息,安排生產經營活動,趨利避害。減少經濟損失,提高經濟效益。西方經濟學界的德爾菲氣象定律說,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即企業在氣象預測方面投資1元,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得到不同的應用,經濟回報率可能會更高。
一、我國氣象經濟發展的現狀
中國第一批氣象服務經濟人共有78人,于2002年底成立。他們將社會各方面的氣象需求信息反饋到氣象部門,使氣象部門開發出相關的個性化氣象信息產品。同時,他們還能夠代表客戶向氣象部門提出氣象訂單。
我國的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的公益性事業,有人形容為“陽光行業”,氣象產品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氣象事業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的公益性、基礎性地位在不斷強化。但是提供一項氣象預報信息產品需要大量的氣象探測資料和計算機資源,其成本核算是相當復雜的。為了補償氣象部門在加工和制作特殊產品時額外付出的成本,我國從1985年開始為用戶提供專業化、有針對性的服務,這種氣象服務是有償服務。
氣象有償服務最初只為農業、建筑、倉儲等幾個行業提供,現在已經拓展到工礦、交通運輸、旅游、環保、供電等十幾個行業和部門,為他們提供從一年天氣趨勢展望到6小時內短時預報,以及汛期、暖冬等年度氣候的預測等各種服務,并根據每個顧客的需求“量身定制”,遍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有償服務的收入一年超過了億元。2004年9月,在中國氣象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之下,“氣象經濟學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氣象經濟的專業委員會。
中國入世以后,世界各國的氣象服務公司爭相進入中國,國內的氣象服務部門面臨激烈的競爭。目前美國國際氣象服務公司、日本天氣新聞公司、新西蘭氣象服務公司等先后在廣東、上海開設分支機構,并取得資訊、咨詢服務的營業許可證,從事遠洋、航空導航氣象服務。
但從總體來說,我國氣象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愿意有償使用氣象服務的單位不多,氣象的有償服務收入很少,很難滿足氣象臺的日常運行費用,只能算是“成本補償”。據統計,許多中西部省區一年氣象專項服務的收入還不到300萬元。上海氣象經濟雖然較好,年產值突破1億元,但增長不快,客戶的進出變動達到10%左右。目前國內的專業氣象服務收費在氣象臺整個成本開支中占不到1/3,剩余部分還是靠國家撥款。
二、我國氣象經濟發展主要的對策
(一)充分認識到世界氣象事業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要求,有效區分作為公共物品的基本氣象服務和作為私人商品的延伸氣象服務,采取分類改革的發展戰略,即國家氣象業務管理部門保障基本氣象服務供應,而作為私人商品的延伸氣象服務則通過開放氣象服務市場、引入多元化的氣象服務市場競爭主體、鼓勵競爭合作的方式滿足社會成員和部門對于增值性、高附加值的、日益增長的氣象服務需求。
(二)準確把握氣象服務的基本屬性特征,不斷提高氣象服務質量,提升氣象服務部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電視媒體、廣播報紙、電子網絡等宣傳教育形式,加深全社會對于氣象災害危害性的認識和理解,提高社會成員主動規避自然災害的意識,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利用氣象、教育、新聞等資源,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全社會尤其是對農民、中小學生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要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高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快研究適應各地天氣氣候特點和群眾知識基礎的有效防御災害措施,在災害易發、多發區要組織群眾廣泛參與的防災避災演練。要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充分發揮氣象頻道作用,及時開展氣象災害分析評估,做好相關科學解釋和說明工作,增強公眾抗御各類氣象災害的信心。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
(三)深入理解氣象服務特別是氣象信息服務復制的低成本性,加強氣象行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推進氣象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建立健全,依法保護氣象行業知識產權,有效保障基本氣象服務和延伸氣象服務的生產提供。
(四)在體制上,讓氣象部門主動參與市場競爭并且成為一個真正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氣象部門的發展也需要一個良好的體制基礎。不管是在產權界定上,還是在管理體制上,都要克服舊體制下的弊端。在氣象部門的發展中,政府也要轉變觀念,不能把氣象部門當作是它的附屬品,要放權讓利,政府要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五)需求的擴大是氣象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從觀念上,企業和普通居民要提高對氣象產品消費的意識。只有當人們尤其是企業真正看到使用氣象服務能夠為自己帶來收益的時候,才會帶來真正的需求。氣象部門也要加大對產品的宣傳,不僅讓人們知道天氣信息的重要性,也要讓人們知道他們能提供這樣的服務,進而才能使用這種服務。
(六)從氣象部門本身來看,要注重培養能夠將氣象信息和企業經濟活動信息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的人才。客戶需要的信息與一般公共氣象預報不同,需要的是更長期的變化與客戶的生產及銷售等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具體地告訴客戶氣候的變化對其有什么影響,以及如何化解風險。這樣的信息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