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良田
日前,擁有1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7項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崇文區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手工藝)之鄉”稱號。
近年來,崇文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本區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通過廣泛普查編印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匯編》(崇文卷),收入150個項目。崇文區在全市率先公布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兩批名錄,有九大類、68項入選。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9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37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36人(每項2人),2006年被北京市列為保護工作試點單位。2007年受到了北京市和文化部表彰。
崇文區是北京市中心城區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和人文底蘊,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北京明城墻遺址以及由永定門城樓、南中軸路、前門大街、前門箭樓組成的天街被譽為“崇文三寶”。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傳統手工藝、老字號、民間文化藝術等文化形式尤為突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被譽為北京工藝美術“四大名旦”的景泰藍、牙雕、玉雕、雕漆廠家均坐落在崇文區,在歷史上有著“特種工藝的搖籃”的美稱。以傳統手工藝為主要內容的非物質文化形成了崇文區一大特色。
手藝人扎堆兒的地界兒
明、清及民國時期,北京的手工藝作坊大都集中在崇文區,以花市大街一帶最多,尤其是絨絹紙花的制作成了名特產,有“京師通草花甲天下”“天下絹花出北京,北京絹花出花市”之稱,街以物名,遂稱為“花兒市”。這里不僅花局、花作眾多,玉器、景泰藍、牙雕、燒瓷、花絲鑲嵌、金漆螺嵌、雕漆、料器等五行八作也遍布大街小巷,幾乎涵蓋了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傳統手工藝。有著名的“青山居”“富山居”“天義常”“花兒金”等傳統手工藝老字號。區境內還形成了以挑補繡花為業的西湖營、永定門外和廣渠門街區;這里還有以劇裝為業的西草市街被稱為劇裝一條街;龍順成等中式家具制造業集中的東曉市魯班館;以制扇業、木版年畫和鐵藝業而聞名的打磨廠街等。所有這些都奠定了崇文區成為傳統手工藝聚集區的深厚根基。
解放后,在崇文區境內又陸續建立了14家國有或集體所有制的工藝美術工廠,其中包括具有宮廷工藝品種而名揚海內外的玉雕、象牙雕刻、木刻、琺瑯、絨鳥、絹花、繡花、料器、美術紅燈、劇裝和龍順城中式家具等廠家,專門從事傳統手工藝研究的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都坐落在崇文區。
崇文區內傳統手工藝各種門類老藝人云集,如著名的“北玉四怪”中的潘秉衡、王樹森、劉德瀛、何榮都在崇文區。號稱“四怪”之首的潘秉衡,不但技藝超群,而且所雕玉器各具特色;王樹森則以制作花片,刻制“怪人”而得名;劉德瀛擅長制作“珊瑚花卉”,其作品使人愛不釋手。象牙雕刻老藝人楊士惠創始了“楊派牙雕”,享譽國內外。絹花業著名的“花兒金”“花兒劉”“花兒龔”;絨鳥業的老藝人夏文富、張寶善;料器行業的陳德海、田文元、高俊等等,既從業在崇文區,又居住在崇文區。這些老藝人為技藝的傳承發展都曾做出突出貢獻。
20世紀80年代是崇文區的傳統手工藝最輝煌的時期。當時從業人數達到8000余人,工藝美術大師及工藝美術師200多人,而且還積蓄了一大批經過專業學習,又能實際操作的技術骨干力量,為北京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奠定了良好人才基礎,成為出口創匯的大戶。
在崇文區內,傳世作品不斷問世,作為北京傳統手工藝代表的象牙雕刻,近幾十年來創作出不少傳世杰作,由“楊派牙雕”的傳人王樹文等主創的大型象牙雕刻作品“成昆鐵路”作為中國送給聯合國的一件國禮,在聯合國總部二樓大廳的醒目位置永久展出。由北京玉器廠工藝美術大師王樹森、王仲元、高祥、蔚長海等制成的4件大型翡翠珍品,由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命名為《含香聚瑞》《群芳攬勝》《岱岳奇觀》和《四海騰歡》。該4件珍寶1990年獲國家金質獎,并作為國寶永久收藏。
崇文區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才輩出,精品薈萃,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北京手工藝保護、傳承和發展的聚集區。
“非遺”傳承不走板兒
崇文區為保護傳承區內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建立名錄體系、開展傳承和宣傳展示等一系列保護工作,取得了多項保護成果,成為全市先進典型。
為了給傳統手工藝創造新的保護生存環境,2003年由市、區專項撥款兩千萬元,創建了京城百工坊,開設了玉器、琺瑯、雕漆、花絲鑲嵌、地毯、補花、刺繡、機人、泥人、絹花、絹人、木雕、鑄爐等多種作坊,力爭建設成為新時期手工藝傳承、研發和文化創意產業及旅游基地。
為對傳統手工藝進行有效保護,北京琺瑯廠等多個廠家建立大師工作室,培養后繼人才,投資研發新產品,成為知名品牌,產品銷往國內外。絹人項目在區政府的幫助下把絹塑插花工藝的培訓和社區建設結合起來,籌建絹塑藝術博物館、開辦絹花專營店,舉辦勞動就業培訓等。對北京絹人進行不斷研發、創新和提高,產品先后到法國、德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展示交流,擴大了北京絹人品牌在國內外的影響。
崇文區各社區中活躍著眾多手工藝人和手工藝愛好者,他們扎根社區,面向群眾,風箏、剪紙、扇面、面塑、泥塑、刺繡、宮燈、鬃人等幾十種手工藝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廣泛傳承。體育館路街道的費保齡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制作的扎燕風箏等97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收藏,并帶了四個徒弟也學有所成。東花市街道葡萄常、花金、扎彩子李重獲新生,多個項目還通過拜師等活動傳承后人。崇文區自2005年起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傳統手工藝“創意社區設計大賽”活動,在百工坊舉辦傳統工藝的“職業技能成果展示會”,通過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不斷打牢傳統手工藝在社區傳承發展的根基。
2004年以來,在國家文化遺產日、明城墻體育文化節等重大節日開展各類宣傳展示活動。2006年9月1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巡回展(北京)首展開幕式在崇文區永定門廣場成功舉辦。全國聞名的龍潭廟會,從第一屆起,24年來,每一屆都成為了傳統手工藝宣傳、展示、交流的平臺。其手工藝一條街每屆都有近百個攤位,吸引了100多萬國內外游人前來觀賞。眾多工藝美術大師親臨現場,向群眾傳經授藝,已有近3000萬人次感受到崇文傳統手工藝的精湛技藝。
我們還帶著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天壇、太廟,走進學校、社區和軍營展示和宣傳。
崇文區在天壇北路的天壇文化街新建了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的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博物館和流通中心,館內精品薈萃,琺瑯廠、玉器廠、東花市街道等8個單位建立了“非遺”展區,常年向社會免費開放。崇文區傳統手工藝與亞洲、非洲、歐洲等許多國家廣泛交流。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人民日報、北京日報等數十家中外媒體對崇文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多次報道。
崇文區保護傳承和宣傳展示活動的有力開展,普及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喚起了全民的保護意識,弘揚了崇文區傳統文化,營造了良好的保護環境,保護成果豐碩,社會影響廣泛,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非遺”保護已經形成區域獨特的知名文化品牌。
老手藝開出新骨朵兒
改革開放30年來,崇文區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區域面貌煥然一新,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營造了良好的文化環境。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全面保護和創新發展,文化軟實力得到大步提升,成果顯著。
崇文區委、區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崇文區被命名“中國文化藝術之鄉”為契機,提出了“非遺”要進行深層保護與創新發展的新要求,在原有基礎上,要面對新形勢、明確新目標、實施新舉措、采取新方法,從而繼續有力、深入推動崇文區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非遺”保護工作向前發展,也將有力推動崇文區打造“天壇文化圈”戰略的實施和現代化都市文化休閑區的建設。
為更好地促進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發展,崇文區將建立一套適合轄區保護與發展的規章制度、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注重發揮出每個項目的經濟和社會兩個效益;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區、街、單位(社區傳承人)三級聯動保護網絡;要以人為本,積極做好建立“非遺”人才建設試點工作,逐步建立起能夠承擔崇文區保護傳承發展重任的新老傳承人、保護工作者(專家)、經營管理者、理論研究者四支人才隊伍;實現好每個項目傳承發展“五個一”新的目標任務。
為實現崇文區新的保護工作目標,區政府已投入700萬元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傳統手工藝等“非遺”保護項目。此外,崇文區對前門大街的老字號給予政策支持,每年撥專款1000萬元用于這些老字號的保護。為確保資金的使用效果,還出臺了《崇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下一步,崇文區將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繼續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人才、出作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讓傳統手工藝之花遍地開放,結出豐碩之果,從而發揮文化品牌效應,提升區域文化力,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