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波
“廷杖”,也就是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打大臣屁股,被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稱為“明代特有之酷政”。這一“酷政”的創制者是明王朝的奠基人朱元璋。
按現在人的想法,打屁股,總比殺頭掉腦袋強多了,怎能算什么特別的酷政?這就是時代的差異了。昔日的讀書人講究“可殺不可辱”,即使犯法,白刃加頸,也比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公然羞辱強。這種舊士子的觀念,譏其迂腐也好,說它是一種氣節也罷,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在中國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包括專制君主在內的大多數人也是尊重這個客觀存在的,所以中國法制史上有“刑不上大夫”之說。后來人們常常以“刑不上大夫”作為專制王朝統治階級大搞特權不受法律制約的活證據,殊不知此處的“刑”特指肉刑,它并不表示官僚階層犯了法也會被豁免。劉基曾經對朱元璋說:“古者公卿有罪……詣請室自裁,未嘗輕折辱之,所以存大臣之體”,一般不對讀書人動刑,可以說正是昔日特有的砥礪名節、蓄養士氣的一種良法。
可是朱元璋偏偏就喜歡折辱讀書人,動不動就要在大堂之上打臣子們的屁股。朱元璋開了個先例之后,他的后代們雖然沒有他治國的手腕,但羞辱讀書人的愛好卻始終如一,嘉靖皇帝一次就可以杖死十幾名大臣,可見一斑。
專制君王為什么這么喜歡打人屁股?有人歸咎于造物主,不是曾有論者認為人之有彎曲的膝蓋,就是為了下跪嗎?依此推理,人之有屁股天生就是為了讓人打的。但這種奴才的邏輯估計越來越難以得到認同了。那么我們就從心理上分析吧。據我看,朱元璋愛打大臣屁股,并不僅僅是性格暴虐使然,更由于其過份敏感、極度自尊而又自卑的一種心理在作祟:沒有受過詩書教育的朱皇帝就是要讓心高氣傲的讀書人難堪。明代歷史上大臣之受杖責,多半時候是因為勸諫,勸上一兩次皇帝老兒就煩了,就要打你屁股,可是居然就是有人不怕挨打,又接著勸諫,被打屁股者一時前赴后繼。
“打屁股”,這樣一個動作里,實在有微妙的心理因素存焉。主體——打人者,無疑是在享受征服和羞辱別人的快感;客體——被打者,一個接著一個,排隊等著打屁股,這又是為了什么?你可以說這是舊式士子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使命感,驅策著他們敢于批君王之逆鱗,敢于正視這淋漓的鮮血,自有道理,但如果全部排除背后的心理因素,我是不信的。《明史》記載,萬歷年間有一個大臣趙用賢因為批評張居正而被杖責,肉腐爛潰落,其妻把掉落的肉腌制以后精心收藏起來,作為紀念。在這樣奇特的紀念品中,難道沒有蘊藏一種奇特的心理嗎?“打屁股”,主體意在羞辱,而客體卻偏能變羞辱為光榮,以至幾塊腐肉也成為具有獨特美學意義的符號。而且這種心理還不僅僅是受杖者個人及家屬的,史書明載,一個官員如果無辜被杖,就幾乎等于有了一頁濃墨重彩的光榮史,終身令人傾慕,天下以為至榮。這樣一種效果,慣施淫威的專制君主們可曾料及?
打屁股,打出一種美學,這當然是一種病態的美學,也是病態社會下的一種病態心理。舊式讀書人的愚忠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可是千百年之下,讀書至此,我輩仍不能不為他們的凜然之氣而感嘆。如果沒有了這點凜然之氣,讀書人中間就會彌漫一種“軟熟之風”,那更非社會之福。什么叫“軟熟之風”?看看當下某些知識精英的表演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