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義 李 鵬 李燦峰
摘 要:本文介紹了后澆帶的形式和合理設置的一般原則,詳細闡述了其施工技術措施和質量控制要點,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后澆帶;施工技術;質量控制
1 前言
建筑物的后澆帶是通過施工過程中的措施來解決設計中考慮沉降或伸縮的調整辦法。除設計規定外,在施工期間必須根據規范及工程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后澆帶,并采取相應的施工技術措施才能確保后澆帶的施工質量。文中介紹了鋼筋混凝土后澆帶的功能,并主要就鋼筋混凝土后澆帶的合理設置及主要施工技術措施進行了探討,以最終保證后澆帶的施工質量避免出現裂縫、滲水等情況。
2 后澆帶的形式
2.1 平直縫
其特點是施工時模板安裝與折除簡便常作為事故性處理方法或應用于厚度較薄的工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滲水線路短,后澆帶的界面結合質量不易保證。
2.2 階梯縫
其特點是支模簡單,折除容易,搞滲線路延長,混凝土結合面垂直于水壓方向,界面結合質量容易保證,抗滲性好,后期施工清理容易。
2.3 企口縫
其特點是混凝土結合面也垂直于水壓方向,界面結合較好,抗滲線路延長。但這種后澆帶形式支模較費工,澆注時有不易密實是死角,而且折模清理困難。成型后還應注意保護邊角,稍有疏忽就將影響后期施工接縫質量。
2.4 后澆帶的位置及其注意事項
在選定后澆帶的個體位置時,無論后澆沉降帶、后澆收縮帶或后澆溫度帶,共同的要求是:其位置應選擇在內應力(剪應力)較小的部位,般應從梁板的1/3跨部位通過。后澆帶的配筋構造應能保證在帶的混凝土補齊前,兩側結構能相互獨立地自由變形。后澆帶應貫通整個結構的橫截面,以將結構分幾個獨立的部分。
后澆帶是個至關重要的關鍵部位,在施過程中要注意后澆帶的折模及其折模后的保護。在補齊混凝土之前,后澆帶應加蓋板覆蓋,嚴防雜物掉入,或重物碰損后澆帶中的鋼筋。
3 后澆帶的合理設置
后澆帶的設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備,以放為主"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后澆帶的設置就是把大部分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的應力。
結構設計中由于考慮沉降原因而設計的后澆帶,施工中應嚴格按設計圖紙留設。
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設置后澆帶時,應視工程具體情況而定,留設的位置應經設計單位認可。
后澆帶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筑物后澆帶間距一般可設為30-40mm,后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1000 mm為宜。
除設計另有要求外.后澆帶處的梁板受力鋼筋宜盡量斷開。鋼筋接頭按有關規定留設,在補齊混凝土前焊接好。
后澆帶的未澆筑混凝土前不能將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則會導致梁板形成懸臂,造成變形。
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筑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縫。對于板,可留斜縫;對于梁及基礎,可留企口縫,而企口縫又有多種形式,可根據結構斷面情況確定。
4 施工工藝及作法
應視工程具體結構形式及施工方法而設置后澆帶,位置的留設應及可能選擇受力和變形較小的位置;
一般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的基礎同時施工,這樣回填土后場地平整,便于上部結構施工 對于上部結構,無論是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同時施工,還是先施工高層,后施工低層,同樣要按施工圖預留施工后澆帶;
對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的基礎粱,上部結構的梁和板,要預留出施工后澆帶,待主樓與裙房主體完工后, (有條件時再推遲一些時間), 再用微膨脹混凝土將它澆筑起來,這樣做的目的。足為了把高層與低層的差異沉降放過一部分,因為高層主樓完成之后,一般情況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終沉降量的60%~80% .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這時再補齊施工后澆帶混凝土,二者差異沉降量就較小,這部分差異沉降引起的結構內力, 可由不設永久變形縫的結構承擔。對于施工后澆收縮帶,宜在主體結構完T兩個月后澆筑混凝土,這時,估汁混凝土收縮帶已完成60%以上;
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變形縫反彎點附近,此位置變矩不大, 剪力也不大, 也可選在梁、飯的中部,彎矩雖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澆帶處,混凝土雖為后澆,但鋼筋不能斷。如澩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鋼筋,如果跨度較大,可按規定斷開,在補齊混凝土前焊接處: 在澆帶的配筋,應能承擔由澆筑混凝土成為一整體后的差異沉降而產生的內力,一般可按差異沉降變形反算為內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強。后澆帶的寬度考慮便于施工操作, 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lO00mm為宜。
施工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筑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宜避久留直縫。對于板,可留斜縫;對于梁及基礎,可留企口縫,而企口縫又有多種形式, 可根據結構斷面情況確定。
后澆帶混凝土中使用的微膨脹劑和外加劑品種,應根據工程性質和現場施工條件選擇,并事先通過試驗確定滲人量。所有微膨脹劑和外加劑必須是有出廠合格證及產品說明書,應檢查外包裝是否完好,是否受潮,并經二次復試.符合相應技術標準和設計要求,才準使用。微膨脹劑的摻量直接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因此,其秤量應由專人負責,允許誤差一般為摻入量的±2% 。混凝土應攪拌均勻,否則會產生局部過大,或過小的膨脹, 影響混凝土質量。所以應對摻微膨脹劑的混凝土攪拌時問適當延長:后澆帶砼應密實, 與先澆搗的混凝土連接應牢固,受力后不應出現裂縫。在預應力結構中,后澆帶內的非預應力筋必須為預應力筋錨固,張拉等留出必要空間。預應力結構中的后澆帶內有非預應力筋, 預應力筋、錨具、各種管線等, 此處的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采取帶模保溫條件下的養護,應按規范規定,澆水養護時問,一般混凝土不得少于7天, 摻外加劑或有抗滲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天。澆筑后澆帶的混凝土如有抗滲要求,還應按規定制作抗滲試塊。
5 后澆帶的施工質量控制要點
一般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的基礎同時施工,回填土后場地平整,便于上部結構施工。對于上部結構,無論是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同時施工,還是先施工高層,后施工低層,同樣要按施工圖預留施工后澆帶。
對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的基礎梁、上部結構的梁和板,要預留出施工后澆帶,待主樓與裙房主體完工后(有條件時再推遲一些時間),再用微膨脹混凝土將它澆筑起來,使兩側地梁、上部梁和板連接成一個整體,二者差異沉降量就較小一些.這部分差異沉降引起的結構內力,可由不設永久變形縫的結構承擔。
在施工后澆帶處,混凝土雖為后澆,但鋼筋一般不宜斷開。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鋼筋;如果跨度較大,可按規定斷開,在補齊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澆帶的配筋,應能承擔由澆筑混凝土成為一整體后的差異沉降而產生的內力,一般可按差異沉降變形反算為內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強,鋼筋應保證準確位置而連續不斷。對于板,單層鋼筋下應設置墊塊,雙層鋼筋應設置支架.對于梁,底部鋼筋亦應加墊塊,上部鋼筋一般直徑較大.可不用支架。
施工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筑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宜避久留直縫。對于板,可留斜縫;對于梁及基礎,可留企口縫,而企口縫又有多種形式,可根據結構斷面情況確定。
后澆帶兩側宜采用鋼筋支架鉛絲網或單層鋼板網隔斷.鋼筋支架的鋼筋直徑及間距設置視構件斷面大小而定,以支撐穩定為原則,鉛絲網的網眼一般不宜過大,以避免灌注混凝土時跑漿,如網眼偏大,可在網外粘貼一層塑料薄膜.并支擋固定好,以承受灌注混凝土時的擠壓力,并保證不跑漿,待混凝土凝固后,薄膜即可撕去,鋼筋支架亦可除去,而鉛絲網則留在后澆帶兩側,即永久留在后澆帶內。
采用鋼筋支架鉛絲網隔斷,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應局部干硬一些,塌落度小一些,既保證搓搗密實,又不跑漿,使側面混凝土強度和其它混凝土一致。在澆注混凝土前,應將后澆帶處側面混凝土鑿毛,清刷干凈,底部碎屑清除徹底。
增大配筋率減小鋼筋直徑即細筋密配有助于減少裂縫。
結束語
后澆帶的施工范圍日益廣泛,從使用的構件位置上看.可適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室底板、外墻、內墻、頂板、樓層的樓板、房屋及大型構筑物的基礎以及大型設備基礎:從房屋建筑工程的功能和形體上看,不僅用于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處,對于超長的多層或高層框架結構,雖不存在沉降問題,但為解決鋼筋混凝土的收縮變形或混凝土的收縮應力,也采用后澆收縮帶或后澆溫度帶,因此,后澆帶的施工問題也必然引起高重視,對后澆帶在其他部位的應用(如大面積的鋼筋混凝土地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對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提升還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