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摘 要:當今世界各個領域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學技術沖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造成信息量劇增,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具備廣博的學識,更要具備獨立接受新信息、處理新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計算機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清計算機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操作,而且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我以為在VB程序設計計算機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獲得再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任務驅動法;VB程序設計
Visual Basic,簡稱VB,是Microsofr公司推出的Windows環境下的一種面向對象的、采用事件驅動的運行機制的可視化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通過大學期間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使用Visual Basic開發普通Windows應用程序的一般方法和技術,理解Windows應用程序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Windows應用程序開發的基本思想,能夠根據實際需要自行開發簡單的Windows應用程序,并為今后進一步使用Visual Basic或其他面向對象的可視化開發工具比如JAVA、ASP等開發Windows應用程序打下基礎。根據筆者這幾年的教學經驗,程序設計本身枯燥、難懂,如果不注意教學方法的新穎性,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甚至懊悔自己報錯了專業,給后續程序設計課程帶來很大的麻煩。
我校從2002年起開始在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文科專業學時中開設VB,如今它已經成為我院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文科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在我帶的班級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經過幾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發現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獲得再學習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
1 “任務驅動法”的概念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教學模式,所謂任務驅動法教學就是由教師根據當前教學主題設計并提出任務,針對提出的任務,采取演示或講解等方式,給出完成任務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結果,然后引導學生邊學邊練,并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
2 “任務驅動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特點是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是知識的傳授灌輸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是知識的灌輸對象。“任務驅動法”的特點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時處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終。學生有時處于學習狀態,但更多的是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主動的思考和探索。
任務驅動法教學的優勢在于:情景導向,內容任務化,目標明確、生動,符合認識規律和思維習慣,實踐性強,印象深刻,易產生求知欲、成就感,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任務驅動法”的操作程序
3.1 教學設計
教學任務的設計是教師備課的重點,關系到本節課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所以應精心分析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目標蘊涵到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中,可以設計成一個任務,也可以設計成多個任務,甚至一個任務分成幾個小節讓學生完成,在講授數據類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發現內容枯燥,學生不愿意思考,于是我設計了下面的幾個小任務,讓每個學生完成。
首先讓學生在窗體的Click事件中編寫一段程序,求5!,通過調試,學生很快編寫好如下程序: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Integer; X=1;for I=1 to 5;X=X*I;Next I;Print “X=”;X,按F5鍵運行,得出5!的正確結果。然后讓學生把程序稍微修改一下,求10!,這時很多學生迅速將程序修改為如下形式: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Integer;X = 1;For I = 1 to 10;X = X*I;Next I;Print “X=”;X,按F5鍵運行,結果發現屏幕上并沒有如預期想象的那樣給出正確結果,而是顯示出一個“數據溢出”的錯誤提示對話框,這時學生紛紛提問,百思不得其解。這時適時地進行點撥,提示學生將數據類型進行修改,把變量X定義為單精度型,試試看運行情況如何。代碼如下:Dim I As Integer; DimX As Single ; X =1 ; For I=1 to 10;X=X*I;Next I;Print “X=”;X,再按F5鍵運行,計算機給出正確結果。此時學生已基本明白了不同數據類型對數據取值范圍的影響,這時教師再繼續提出問題,要求學生修改程序,求100!,代碼如下: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Single;X=1; For I=1 to 100;X=X* I;Next I;Print “X=”;X,按F5鍵運行,學生發現計算機又顯示“數據溢出”錯誤。這時大家都猜到問題能是出在變量所定義的數據類型上,紛紛修改數據類型,將程序中變量X定義為雙精度類型:Dim I As Integer;Dim X As Double; X =1, For I =1 to 100; X=X*I; Next I;Print “ X=”;X,再按F5鍵運行,計算機給出正確結果,問題解決。到此為止,一個復雜的數據類型的問題,通過這三次變化,讓學生對于數據類型的知識有了很直觀的了解。
在本例中,程序整體變化不大,占用時間也不多,我自己講解也少,但通過如此一個任務驅動的操作過程,學生對整型數據、單精度型數據和雙精度型數據之間的區別一目了然。另外,由于一切都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設計,他們在操作過程中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調動。
3.2 課前檢查
包括學生上節課作業完成情況、知識鞏固情況以及新課預習情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摸清學生的底細才能作到有的放矢,為新課做好準備。而且,只有認真做好檢查工作,才能督促學生更好地完成布置的任務,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否則,任務驅動教學法就容易流于形式,讓學生濫竿充數,蒙混過關,到頭來什么也沒學好。
3.3 布置任務
利用多媒體教室展示任務提要、完成后的實際效果。較難的環節和重點知識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室教學系統簡單示范,結合電子舉手、語音對話進行個別答疑。如此可以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氣氛顯得緊湊,同時也擠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動手練習。
3.4 適時指導
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練習、完成任務的整個過程,在必要時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幫助,但不能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要引導他們主動探究,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維追求完美、單一,更不能一手包辦,只要能完成任務不妨讓學生嘗試各種可能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在此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僅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認知的過程,而且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5 及時總結
這是一個畫龍點睛的過程,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邊學邊做中完成任務的情況、完成任務的方法,及時分析、總結、反饋,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分析、判斷、處理問題能力,同時最好對本課知識提綱作一梳理,通過復習整理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融會貫通,鞏固提高,納人已有的知識結構。再通過表揚先進,使學生產生濃烈的成就感、上進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VB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運用任務驅動法,有利于改變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進而培養了善于鉆研和勇于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楊莉.VisualBasic程序設計教程[M].北京:中國水利版社.
[2]黃希庭,鄭勇.心理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3]JamesRumbaugh.ObJect-oriented Modelingandg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