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仇
兒時去金山,途經西津渡,從銀山門沿長長的斜坡而上,總見石塔旁,轉角處有個小小的茶水攤,一米見方的米色小木桌上,擱一把銅壺、幾只茶杯,桌旁放兩把小竹椅,一位賣水老婆婆,佝僂著腰,滿是褶皺的臉上透出笑意,招呼著過往行人。一個炎熱的夏季中午,我途經此處,一腳踩到瓜皮上,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婆婆見狀,連忙過來,將我扶起,關切地問摔疼了沒有,并免費送我喝了涼茶。
多年過去,那涼茶的透心涼似乎還留在舌間,老婆婆助人為樂的形象總是浮現在腦海里,并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在別人遇到困難時,要幫人一把,要善待他人,與人為善。
長大以后,我逐漸懂得,善待他人,與人為善,其實是一種品質,是一種美德。具有這種美德,就會讓我們用善意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善意的行為對待他人。別人有難時,扶他一把,別人危急時,挺身相助;別人煩惱時,排憂解難;別人成功時,衷心愉悅。有了這種品質,我們心中總是充滿陽光,感受到人世間的種種溫暖;有了這種品質,我們的心間總是注滿清泉,流淌著人間的真情,我們會因此而減少許多怨艾,避免許多爭斗,增添許多生活樂趣。管子曰“善人者,人亦善之”,當大家都樂善好施,助人為樂,這個社會必將充滿陽光,必將和諧美滿,必將蓬勃向上。
有人說,一個攙扶,一杯清茶,是“小善”。誠然,這個舉手之勞與那些救他人于水火之中的種種壯舉相比,確實是“小善”。羅曼·羅蘭說過,“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小善也是一種善舉,它的善良本性是不會因為“小”而改變的,小善與大善,同樣體現了施善者對待他人,對待社會的方式;人們如果從小善做起,日積月累,持之以恒,施善者的心靈必將得到凈化,思想境界必將得到提升。從這個角度看,“小善”的意義并不小。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很有遠見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行小善,無以致大德。那些在別人危難之際,作出舍身救人的英雄壯舉,面對天崩地裂而不變于色,絕非一沖之興,心血來潮。試想,如果平時是個患得患失,漠視他人的人,會在大難當頭之際,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嗎?
墨子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那位送茶水的老婆婆當然是不圖回報的,但是,當她把愛心植入于受善者,受善者又將愛心施于他人,循環往復,社會風氣得到凈化,互相幫助蔚然成風,那位老婆婆不圖回報的區區“小善”,不是有了巨大的回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