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勁文
對市場的風吹草動過于敏感而常常惶恐急躁,這種如草原羚羊一般隨時逃命的本能反應,往往正是投資理財的“兵家大忌”。從這個意義上說,敏感不如遲鈍。
看一部有關非洲的紀錄片,無意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越是強大的動物,好像反應越是遲鈍、安詳。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大象,經常是懶洋洋的怡然自得,悠閑地吃,安然地睡;而那些天生弱小的動物們,如羚羊、斑馬、角馬等,則似乎總是生活在惶恐不安的高度敏感中,連睡覺時都要睜一只眼睛,周圍稍有點風吹草動,就被驚嚇得四處奪路狂奔。
這讓我想起了投資市場上的“羊群效應”。大量的散戶們正如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一樣敏感異常,市場上揚時,個個勇于追漲,信心百倍,蜂擁而至;大盤跳水時,恐慌心理引發連鎖反應,紛紛殺跌,盲目出逃。對于市場信息的過度敏感,正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
也許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投資理財反應遲鈍一點,有時并不一定是件壞事。面對跌宕起伏的市場,敏感的人們往往容易反應過度,要么在市場暴漲時自信心陡然膨脹,要么在股市大跌時絕望驚恐不已。市場的漲跌波動本很正常,關鍵是要認清大勢。只要認準了經濟向前發展的趨勢不變和手里所持股票所具有的投資價值,那就大可對于市場漲跌的各種傳聞遲鈍一些,讓自己保持一份難得的超然淡定。
關于敏感和遲鈍,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曾在其暢銷書中提出了一個新名詞——“鈍感力”,字面直譯可以說是“遲鈍感受的力量”。按渡邊淳一的解釋,“鈍感”不是遲鈍也不是麻木,而是一種對周圍的一切排除干擾、勇往直前的態度。擁有遲鈍而堅強的生活態度,就不會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輕易產生情緒波動。看似遲鈍的頑強意志,卻可以構成我們生存在現代社會的強大力量。
現在很多人都買了基金,而基金凈值每天在上下波動,這也讓不少持有人為此敏感得很。今天一看,漲了,心里樂呵呵;明天一瞧,跌了,心里氣呼呼。其實,購買基金的目的是為了享受專家理財的優勢和服務,本來就應該對日常的凈值波動“鈍感”一點,以長線思維來考量手里的基金表現才對。幾周甚至個把月查看一次基金凈值就行了,何苦把自己搞得因為過分敏感而天天焦慮不安呢?
“取天下常以無事,即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倡導遲鈍其實與中國道家的古老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對外在環境的變化表現不妨遲鈍一點,這實際指的是一種在紛繁蕪雜的社會變化中,保持置身事外的耐力和定力,以“清靜無為”的心態沉著對抗外界波動。
“投資理財常以無事,即其多有事,不足以理財也”,因為過于敏感而常處惶恐急躁,這種如草原羚羊一般易隨大流的本能反應,往往正是投資理財的“兵家大忌”。敏感不如遲鈍,身為投資者的你將作何選擇呢?不妨多多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