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嗣興
中國經濟向內需消費拉動型轉變尚需時日,目前不得不拿錢幫助自己需要的海外消費市場盡快恢復起來。增持美N國債既是被動無奈的,也是主動負責的。
中國對美元暴跌的憂慮日益加劇,對自己的美元資產的安全性日益擔憂的同時,卻仍在購買美國國債。據美國初步統計,僅3月份一個月,中國直接持有的美國國債增加了237億美元,至創紀錄的7679億美元,繼續保持美國政府最大債權人的地位。這是為什么?引起了國內外經濟界人士的普遍關注與猜測。
中國貿易與資金的“雙盈余”導致外匯儲備多年來日益增加。為了給這些外匯儲備尋找安全的投資回報,中國開始購買越來越多的美國債券,彌合了美國貿易與預算的“雙赤字”,在這一過程中成了美國最大的債權人。中國在2005年實行重大改革,停止讓人民幣盯住美元,轉而采取浮動匯率機制,使中國貨幣盯住整籃子貨幣而離開了美元,這既是迫于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是由于擔心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會有危險。盡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升了20%,中美經濟關系的基礎并未改變。
但是,當前美國深陷經濟危機,奧巴馬政府為迎戰危機采取巨額開銷方案,這使中國擔心手中持有的美元的價值。也就是說,美國現在的巨額外債(可能會是日后的巨額預算赤字)和新印出的美元大量注入市場會導致通貨膨脹,因此美元最終會貶值。中國一直懼怕的夢魘可能成為現實:所有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那是數億中國人數十年用“血汗”掙來的——價值將驟然下跌。許多中國學者和歐美經濟界人士說中國掉進了“美元陷阱”,幾乎別無選擇,只能將大部分日益增加的外匯儲備不斷注入美國國債市場。美國國債在規模和流動性上是唯一能支撐中國巨額購買的市場。
所以,中國正嘗試采取兩大措施來自救。首先是設法完全改變游戲規則。在倫敦舉行20國集團峰會的前幾天,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撰寫了一篇文章,批評美元的地位是導致金融危機的結構性誘因,并呼吁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作為取代美元的全球超級貨幣。為了使全球金融秩序實現上述根本變革,中國采取的第一步行動是強化人民幣的地位。自2008年下半年起,中國和全球多個國家商定并開展貨幣互換,總價值超過12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的貿易活動將用人民幣而非美元作為結算貨幣。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其他領導人最近呼吁亞洲各國通過增加互換貨幣和建立新機構來更加緊密的合作。人民幣的“走出去”戰略意味著美元占全世界官方儲備貨幣2/3的支配地位將開始改變。
中國做出的另一項努力是全球投資多元化,以低收益的美國債券和波動性大的證券轉向世界范圍內的能源和資源資產。沒有哪個中央政府部門主管這一戰略,但是新近公布的政策措施鼓勵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并簡化了相關程序。事實上,中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堅決地避免掉進“美元陷阱”,變成硬資產持有國。所面臨的挑戰是,既要采取足夠措施離開美元,又不能動作過快和幅度過大,導致傷害中國持有的美元的價值。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4月出口同比下降22.6%,3月下降17.1%。已經出口的商品的銷售下降也令人擔憂。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連續第7個月減少,4月同比減少22.5%。盡管奉行擴大內需的方針,但在近期內需仍無法替代出口。由于中國的消費結構不同,國內多數工業行業的生產無法轉向內需。與廉價服裝以及日用品不同的是,高科技產品未必能夠在國內農村市場找到需求。
危機使世界各國的需求都在縮減,在競爭急劇升溫的情況下,中國不得不守住自己過去占領的市場陣地。中國關心美國經濟,實際上是在試圖支持下滑的美國進口。最近的事件證明,20世紀后半期的工業經濟不會有奇跡,在后工業世界里奇跡也不會占主導地位。而且近年來,中國也從沒有過要為自己的世界經濟和政治領袖地位奠定基礎的想法。中國堅持這一點,一方面大力刺激內需,另一方面仍繼續指望美國的需求恢復。這意味著,目前中國還感受不到自身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只準備在現有的發展階段上發展自己。
中國對美國的投資既是政治決定,也是經濟決定。它代表著20年來電國政府和許多美國公司緊密聯系兩國經濟的辛勤努力的頂峰。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持有美國資產證明了一個西方格言:如果銀行借給你100萬美元,那么你就有麻煩了;如果銀行借給你1000萬美元,那么銀行就有麻煩了。由于中國在美國有這么多的投資,因此中國比美國人更難容忍美國發生嚴重內爆。中國采取任何有損美國經濟穩定的行為都將是相互毀滅的行為。事實是,如果沒有中國的貸款,美國的金融危機將更加嚴重。如果沒有美國公司的技術和美國所提供的龐大市場,中國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經受這場風暴的考驗。未來的挑戰是雙方發展美中關系的利益而非威脅,認識到通向21世紀的持續繁榮之路將與20世紀有所不同,這條路將建立在中國和美國經濟體制的融合的基礎之上,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支配。
至此可看出,中國增持美國國債既是被動無奈的,也是主動負責的。被動主要在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外貿出口拉動型向內需消費拉動型轉變尚需時日,目前甚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還不得不對外貿出口寄于期望,即對美國的進口寄于期望。盡管抗危機、擴內需、保增長,自己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但還是不得不拿錢幫助自己需要的海外消費市場盡快恢復起來。主動負責在于中國把自己的發展之路確定為和平崛起,在國際大家庭中雖不能受人蠱惑去做力所不及的“救美、救世”的狂人之舉,卻真實的盡力的為世界經濟秩序的恢復與新建在努力著。中國的努力已經贏得了世界的普遍贊許。
中國若想長久贏得世界的支持,最根本的還是要首先辦好自己的事,最重要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特別是出口經濟結構亟須調整。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依賴出口。但似乎很多人并沒注意到,支撐中國出口的其實是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
1995年,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出口總額中所占比例首次突破30%,達到31.5%。此后這一比例不斷被刷新。中國在改革的同時實行對外全面開放的政策,通過吸引外資來吸納剩余勞動力,并將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出口到國外,促進了經濟的增長。這就是所謂的世界工廠的格局。這一格局從投資和出口兩方面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但中國的出口貿易方式正在逐步發生變化。加工貿易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比例正在下降,同時出口增長的勢頭也明顯放緩。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的升值、工資的上漲、外資優惠政策的調整以及資源價格的上漲等。今后這些因素將會繼續起作用。僅以中國經濟過去的強項——勞動力價格低廉為例,2006年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是1980年的23.9倍。而從橫向比較,2006年日本制造業的人均年工資水平僅比1980年增加了0.7倍。由此可見,低勞動力成本這一中國吸引外資的最大優勢正在減退。這不僅是指工資的上漲。人口年齡構成的變化正在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產生直接的影響,隨著老齡化的到來,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絕對數量也將開始減少。由此可見,無論是從企業競爭力的微觀方面,還是國際經濟的宏觀方面來看,依賴出口的增長戰略已經到了不得不調整的階段。如果經濟轉型的任務不能完成,我們只能依然迫不得已將自己的“雞蛋”放在別人的籃子里,過心里并不踏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