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國
學發展的節奏不能被應對危機打亂,保增長的文章要做,調結構的文章更要做。
前些日子因工作需要去聽一節課,碰到老朋友梅松在會場,喜出望外。小敘后得知,這位十年前與我一起成功忽悠“中國光谷”概念的前官員,現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已是京城知名經濟學家。
老梅講課生動活潑,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微笑曲線”:產業價值鏈可以分為三大環節:一是上游的技術環節,體現以知識的使用、傳播和以技術的研發、應用等為依托的知識經濟特征;二是中游的生產環節,體現了以采購、生產、加工、組裝為主體的產業經濟特征;三是下游的營銷環節,體現了銷售、服務與品牌推廣等服務經濟特征。
老梅采用了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的觀點,將三個環節勾連起來,繪出了一個U型價值鏈,即“微笑曲線”。他把附加值小的生產環節畫成嘴唇,而附加值高的技術與營銷環節則是翹起來的嘴角。
難得經濟學家能整出有幾分浪漫氣息的美麗詞匯,可置身在大江南北火熱的建設工地,絲毫找不到“微笑曲線”對產業高端化的激勵。今年前四個月,全國商業銀行進行了信貸大投放,總量高達5,2萬億元,其中一半以上投放在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亦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鐵公機”。
高額投放讓各地的銀行行長們自己先就心慌了,企業家們擔心貨幣政策有變,不管是不是急用錢,搶先把錢貸出來,貸了再存起來,于是又出現了儲蓄的高增長。目前,市場上的流動性已超過去年同期水平,通脹的陰影正在逼近。我不太擔心中國金融問題,因為國有資產實在龐大,光土地一項就嚇死人,哪怕未來形成不良資產,再搞一次核銷就可解決問題。
我最擔心的是,保增長到底保了誰的增長?僅就鋼鐵業來,產能過剩1億多,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拉動了建筑用鋼的旺盛需求,而大鋼鐵企業很少生產建筑用鋼,照樣舉步維艱,倒是小鋼廠陡然紅火起來,過剩的產能繼續增長,國家不得不發出“限產令”。誰都知道,政府命令肯定斗不過市場的魅力。
潛伏在工地邊的“微笑曲線”,更像一把“月牙彎刀”,如果不趕緊加強宏觀調控,這把彎刀可能要割掉多年結構調整的成果。
政府投資保增長是必要的,也是迫不得已,因為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假如不投的嚴重后果——企業倒閉潮、工人失業潮會像海嘯一樣席卷一切,會讓每個人的生活都支離破碎。眼前的難題是,強烈的刺激是否需要延續?因為對某些行業而言,過度投資不啻飲鳩止渴。
科學發展的節奏不能被應對危機打亂,保增長的文章要做,調結構的文章更要做。世界經濟發展周期是以危機作為分水嶺的,一次危機會終結一項主導產業,同時會接生一項新興產業。十年前的危機肇始于網絡經濟泡沫的破滅,救市的是房地產業,這一輪危機起源于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美國奧巴馬政府寄望于新能源產業救市。
我們可愛的中國呢?四萬億資金猛砸,十大產業雄心勃勃,但國家戰略重點在哪里?應該感到幸運的是,目前還沒有產生十年前滿目皆是的爛尾樓,還沒有發現十年前比比皆是的三角債,但這遠不能讓我們沾沾自喜,因為一個成熟的戰略家,眼光應當放在十年之后。
為民營企業購買“悍馬”叫好,并不是愛國主義,倒是那些靠賣品牌、賣技術、賣服務甚至賣價值觀的人站在“微笑曲線”的高端。傳統產業不能丟棄,否則會像冰島一樣政府宣告破產,但戰略產業絕不能忽視,絕不能滿足于成為世界工廠,讓美國一直擔任“世界頭腦”的角色。
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十年后,美國人又搞出什么“悍豹”、“悍狗”乃至“悍婦”的品牌,統統都賣給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