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倫
一、以“雙基”知識為本,立足學科能力提升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的地理試題,主要選取能反映地理學科分析研究方法和面貌的內容為素材,立足于考查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為此,應重點抓住以下幾方面的主干知識,并重視地理原理的教學:一是“一輪”復習要夯實基礎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重在理解;二是準確把握主干知識體系,以干帶支,重在貫通;三是“二輪”復習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統整理,形成專題,既要挖掘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要重視知識間的縱向聯系,構建知識體系框架,重在運用;四是“三輪”復習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獲取策略性知識,增強知識的遷移性,重在智能訓練。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依據考綱對主干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尤其注意地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強化知識結構:一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獨立獲取多種技能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以減少對教師的依賴性;二是要留給學生適當的自主學習時間,去領會、歸納、總結和消化知識點,從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只有這樣做,才能鎖定自己復習的方向和目標,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主動地解決問題。
空間定位是很多學生學習地理的瓶頸。有的學生熟背課文,卻因讀不懂圖,眼睜睜看著題目無從下手;有的同學空間定位錯誤,導致方向性錯誤而整題丟分。實際上空間定位就是熟讀地圖、讀懂地圖,其方法很多:如根據經緯度位置來定位;根據海陸位置及相對位置來定位;根據地理事物典型的輪廓或形狀特征來定位;根據重要地理事物及現象的分布規律來定位等。關鍵是要多訓練,多發揮空間想象、多看圖落實。現在的高考地理試題是“無圖不成題”,已經成為高考地理命題的主旨。因此,對于讀圖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一定要注重對他們空間定位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幫助其下定決心攻克此項難關。
二、以不同類型圖像為切入點,促進讀圖分析能力提升
在地理分布圖的復習過程中,學會從地圖中盡可能地獲得多種地理信息。如讀出經緯網的大致范圍,確定地理位置,包括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或其它相關位置。這部分的重點是熟記重要的經緯線穿過的世界和我國主要地區;讀出圖中所示的地區、河流、山脈、礦產、鐵路等重要地理事物;讀出工農業、人口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規律等。如赤道(0°緯線)自西向東依次橫穿大西洋、幾內亞灣、剛果盆地、東非高原、印度洋、蘇門答臘島、太平洋、亞馬孫平原等地。如0°經線自南向北依次縱穿大西洋、幾內亞灣、撒哈拉沙漠、地中海、英吉利海峽、倫敦、北海、挪威海等地。
地理示意圖是用簡明形象的圖形說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變和地理原理等,要仔細鉆研,掌握判讀的要領。如“地球日照示意圖”判讀的內容有太陽高度計算、晝夜長短的判斷、晝長和夜長的計算、極晝和極夜的判定、時差計算、經緯網坐標點的確定等。
熟練運用一些模式圖,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如“世界氣候類型模式圖”、“洋流模式圖”、“氣壓帶風帶簡圖”、“全球海陸分布輪廓簡圖”、“我國主要山脈、地形區分布簡圖”等。通過熟練掌握并利用這些簡圖、模式圖去分析試題,避免死記硬背。如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的判讀,應依據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對氣候類型的分布和特點進行分析。
讀圖分析題型所占分值比重很大,且圖的類型多種多樣,圖表的閱讀分析水平直接影響著考生在高考中的成績。因此,在專題復習中,要求考生能夠做到圖文轉換、圖圖轉換,并能對圖表綜合歸納,讀出有用信息,分析解決問題。
三、以地理區域為載體,強化空間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提升
區域性強是地理學科的特點之一,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導方向。高考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局部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教與學應以區域為中心,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加以有機整合,重視空間概念的建立、空間特征的歸納、空間聯系的探究。而對區域問題的分析,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區域自然各要素之間、自然與人文要素之間、各人文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形成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觀念,能經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觀念,能經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現象發生的關聯性因素。能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來闡釋、論證和探討重要地理現象的成因和發展變化規律。
教師要確立區域特征尤其重要的觀念。其實認真揣摩,高考地理知識和能力的考查一般都以區域為載體來實現。如果不了解各區域基本特征,就無法判定其空間區位條件、經濟現狀、發展中的問題以及采用什么樣的整治措施和策略等,就無法對某個區域進行分析或評價。因此區域地理是特別重要的。